銀髮重訓增肌 關節疾病不上門
年過70肌肉量仍可提升 規律、適度負重訓練強化骨密度 逆轉衰弱症候群

「增肌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全國各縣市地區紛紛開設起銀髮運動俱樂部,包括前衛福部長陳時中也找運動教練,拿起槓鈴舉重進行重訓。復健科醫師指出,過去大家認為年紀大、關節炎、關節痛就要休息的想法已經落伍,近年最熱門研究都指出,透過負重訓練,增強關節旁的肌肉,增加支撐力後,更能減少關節負擔,促進健康。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許宏志表示,中年後肌肉會以每年3~8%速度流失,尤其60歲後速度加快,容易讓骨骼承受更多壓力而受傷。而國外研究指出,規律的阻力訓練搭配適當營養,可以顯著增加長者肌肉量,改善平衡,降低跌倒骨折風險,也就是說,即使年過60、70歲,肌肉仍可以被訓練和增長。
許宏志指出,銀髮族三大健康問題:骨質疏鬆、肌少症、衰弱症候群,都能透過重訓獲得很好的改善,如今不少長輩也愛上TRX、壺鈴、或是彈力繩等運動。過去都認為骨頭不好就要休息,長者也不適合重訓,事實上,近年國際研究發現,抗重力的訓練,給予髖關節、膝蓋、手腕等適當的壓力,反而能增加骨質密度與提高肌肉量。
許宏志以膝關節為例說明,中間的半月板是軟骨,因骨頭組織沒有血管,無法代謝廢物,營養也輸送不進去,但透過運動重訓,就像菜瓜布透過「擠壓-放鬆」就能吸水一樣,關節軟骨透過擠壓、彎曲,就可以吸收營養達到修復。
國泰醫院復健科醫師劉怡均指出,現在最新研究都指出,每天走一千步以上,就可以改善心肺能力,但若要增加肌肉改善關節炎,則可增加一點重量訓練,只要避開急性發炎期,關節還在紅腫熱痛時應休息外,針對退化性關節炎,訓練大腿前側、臀部肌肉,反而能減少因關節炎導致間隙變窄的發生,因肌肉承受身體重量後,就不會把重量都放在關節上,延緩磨損。
至於負重重量,則視長輩原先運動習慣,剛接觸重訓者,可先使用輕度的彈力帶、啞鈴約3~5公斤、以及徒手訓練,有經驗後再做機械或器材。
對於剛接觸者,劉怡均表示,可能會有明顯的肌肉痠痛,或發生運動代償,例如因背槓鈴而脖子痛、腰痠,可以調整姿勢,或休息兩天後再繼續。若過度拉傷,則可先冰敷,疼痛趨緩後,改熱敷。運動後一定要花5~10分鐘或緩和伸展收操,讓肌肉得以放鬆而延展。
許宏志則提醒關節炎用藥者,可利用藥物尖峰時間運動,最常見的關節炎藥物約在四小時後濃度最高,在最不痛的時後運動,效果才不會因疼痛而打折。但若是慢性病如糖尿病患者則相反,應避開尖峰時段,以避免因運動帶動藥物效果,而造成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