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鄭郁蓁/台北報導

長輩動起來 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

image
健康熱門

 台灣今年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想活得「逆齡」就要多運動,不過不少長輩以為散步、走樓梯就是動,恐怕遠遠不夠。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周應累計至少150分鐘的「中等費力」運動,然而國內高齡長者能達標的僅4成,醫師建議,運動應要能達最大心率才有效果,簡單公式用「220減去年齡」即可。

 前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WHO針對各年齡層制定最新提供身體活動量的建議,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長者則是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每周3次促進平衡及防跌運動。但根據2021年統計,國內65歲以上長者,高達64%活動不足,遜於全球的44%。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許宏志表示,臨床研究發現,從事較高強度的運動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中風、第二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初次發病,此外也能減少老年摔倒或因為摔倒受傷產生的風險。

 但什麼是中強度?許宏志指出,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最新版本建議,高齡者每周至少應累積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也就是心跳要達到一定標準,算法為「220減去年齡」,心率範圍維持在55%~70%左右。以60歲來計算,最大心跳數為每分鐘160下,也就是運動時,心跳應維持在每分鐘88~112下之間。

 至於累積算法,許宏志表示,可以「少量多餐」,將150分鐘平均分散多次完成,但是仍有「最低消費」限制,依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每次至少要有5~10分鐘是中強度,才有效果。

 若想要增加肌肉量,則可在運動後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如水煮蛋、雞胸肉或是毛豆、豆腐等植物性蛋白質。不過,許宏志提醒,中老年人運動後不建議補充過多的蛋白質,因中老年人不比年輕人會從事激烈性運動,若採高蛋白飲食只會增加腎臟的負擔,運動後只要補充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讓血糖維持在平衡狀態,不致因低血糖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