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話術 語言汙染
兩岸正能量/專欄

當罷團頻繁喊出「罷免是愛」的時候,負責AI語言訓練的工程師估計要頭疼了,因為不知道AI會如何理解這弔詭的語言邏輯,明明就是訴諸仇恨動員的大罷免投票,卻打上「愛」的旗號。
好在AI語言訓練還能人工校準,但政治場域中愈來愈不遮掩的話術遊戲,卻不見得每次都有機會得到糾正,許多話說多了,總有人深信不疑,這就是當下政治的語言汙染問題,而賴政府當然是最大的產出方。
面對立法院的多數決,賴清德說不是表決多數贏就可以;面對大罷免的徹底失敗,他說「不是某一方的勝利,也不是另一方的失敗」;當川普對台灣祭出20%對等關稅,綠營就敏銳的注意到,台灣是從一開始的32%下降了12%,比日韓的10%降幅還多,因此台灣才是「贏家」;這還不過癮,賴清德還發明了一個新詞,名叫「暫時性關稅」,他想讓台灣社會相信,後面的稅率還會繼續降。
賴清德說的也不算完全錯,以川普的個性,任何協議其實都是暫時的,只要有需要他隨時都會反悔。可是按照這個邏輯,什麼不是暫時的呢?但不管暫時多久,8月7日要實施的稅率是真實存在的,台灣的廠商或美國的相應進口廠商就要承受相應的代價,產業界都將面對真實的影響,直到川普政府推出新的「暫時性關稅」。不必懷疑,就算是達成了書面協議,這種協議也同樣是「暫時的」。
問題是,賴政府前一天還不是這麼說的。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7月31日表示,台美雙方的談判團隊在時程有限的狀況下,完成了技術性的磋商,「雙方也因此進行了聯合聲明的磋商,但現在還是要等待美國政府的決策流程」。奇怪的是,美國對每一個國家祭出的對等關稅,都沒有聯合聲明的環節,而是川普本人在社交媒體上單方面宣布,李的說法本身就不符合川普的慣常做法。但假使她說的是真的,那豈不是直接打臉了賴清德的「暫時」一說?
賴政府雖然不能自圓其說,但他們還是擅長玩弄文字遊戲,按照賴清德本人在記者會上的說法,說台美談判還在繼續,會將美國的232調查與對等關稅合併進行。這其實又是在混淆視聽,232調查所涉及的半導體等領域,會根據調查結果設定專門的關稅,也會相應取代相關產業的對等關稅稅率。換言之,就算台美針對232談成了某個成果,也不影響美國對除這些產業以外的商品繼續維持20%的關稅,除非賴政府願意付出其他代價。
而藍白和台灣民間社會所關心的,恰恰是賴政府到底打算付出哪些代價,而這才是真正關係到台灣一般民眾的切身利益,也是賴政府一直在有意迴避的核心問題。當外界都在抨擊台美談判過程是「黑箱」時,賴清德又宣稱這是國際慣例,而且雙方簽訂了保密協議。可是世界各國都在時時更新他們跟美國的談判進度,賴清德總不能說川普只跟台灣簽了保密協議吧?這也難怪許多人開始在網路上呼喚太陽花那幫人出來,賴清德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當年這些人的言行有多麼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