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後 請接受人民嚴肅的靈魂質問
名家專欄

台灣剛經歷了「大罷免」的政治攻防,這場號稱由公民社會主導,執政黨協助支持,針對在野立委的大規模罷免行動,不但沒有達到罷免任何一位立委的目標,還讓社會更加撕裂。原本設計作為民主安全閥的罷免制度,成了政治鬥爭的舞台。過去幾個月的大罷免宣傳和論述,民眾看見的不是公共政策的辯論,而是赤裸裸利用制度操作仇恨,轉移施政無能的壓力。
更令人失望的是,罷免失敗後並未換來反思或社會修補,反而迎來當權者採取更為強勢的第二波罷免威脅。執政黨選擇放大對立、升高情緒,看不見格局,只剩意氣之爭。儘管民進黨內也出現不同聲音,但當權者的同溫層似已忘了民主制度的核心,乃是透過妥協與對話取得共識一起向前。林肯曾說:「一個家庭如果自相紛爭,這個家庭將無法生存」,無奈的是,今天的台灣,正陷於這樣的危機。
從外部來看,這場罷免劇碼並沒有引起全球太多關注,西方雖有部分不了解台灣的媒體,依然用親中和抗中的二分法解讀結果,但絕大多數的外媒更關注台灣內部對立造成的弱化。當台灣內部失去團結對外的信任基礎,會讓北京好整以暇,只要坐看民主失控、政爭內耗。從戰略角度,北京明白,一個陷於內耗的台灣,不需要動武,也會自我削弱。
華盛頓的沉默,更值得台灣警惕。雖然台灣已經知道川普政府並不特別關心台灣,但華府對於罷免毫無表態,清楚顯示台灣內政如何動盪,對美國來說並不重要。華府關心的只有:晶片供應會不會中斷?台海局勢會不會升溫?台灣能不能成為阻擋中國越過印太防線的刺蝟?至於哪個政黨執政、誰與誰在鬥爭,美國不會真正有興趣。
北京和華府的反應,說明了台灣需要坦誠面對「台灣愈來愈不重要,但自己還以為自己無可取代」的殘酷現實!
事實上,就在大罷免操作如火如荼之際,對台灣經濟至關重要的對美關稅談判,卻沒有獲得重視。面對美國對台課徵20%關稅的挑戰,賴總統僅表示這是「暫時性的」,目前還處於談判階段,無法公開細節。這樣的回應不知道有多少人覺得合理,但卻令人聯想到當年民進黨與太陽花運動所譴責的「黑箱作業」。
《服貿協議》之所以引爆街頭抗議,核心原因就是缺乏事前資訊透明與充分民間對話。如今,可能涉及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對美投資要求,如果政府真的同意,對1年僅有約1千億美元總預算的台灣而言,等於是掏空家產配合。這樣重大的政策不能公開討論,那麼政府所謂的「民主程序」又如何說服人民相信?
以目前全球關稅談判結果來看,台灣主要競爭對手韓國、日本為了爭取較低關稅,都做出巨額對美投資的承諾。台灣若要達到相同條件,付出的代價可能遠遠超出民眾所理解的程度。民間有知情權,立法院有監督責任。此時此刻,難道政黨間不應放下鬥爭,回到制度性問責與監督的軌道嗎?台灣人民應該要問的是:執政者究竟想要帶領台灣走向什麼樣的未來?一個彼此敵視、不斷清算雜質的社會;還是一個願意妥協、學習尊重異見,一起守護台灣利益的民主?
如果政治人物無法放下勝負執念,台灣真正的危機就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內部的崩解與耗損。面對高度對立的社會,台灣需要的絕不是第二波罷免,而是一波誠實的反省與重建互信。台灣民意已用選票在第一次罷免表達不支持仇恨的立場,政治人物如果聽不清楚,第二次罷免,人民將會用更大的聲音,清楚的說不!(作者為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