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稅率拖字訣 產業再脫一層皮

川普宣布台灣對等關稅20%,高於韓日的15%,賴總統表示是「暫時性稅率」,只要後續達成協議,可望再調降,他也在記者會回應針對外傳台灣以3、4千億美元爭取15%關稅傳言的真假,因仍在談判,雙方有簽保密協定,還沒法對大眾說明;賴更說,不宜貿然定位談判是成功或失敗。但坦白說,目前關稅高於韓日,和其競爭已顯吃力外,以川普個性來說,要降關稅便得拿更多資源去換,就算真能談到15%,台灣豈不是要脫一層皮,這樣的情勢與產業面臨的窘境,又豈會有「成功」可言?
以雙方博弈態勢來看,談判權力結構擺明受制於美,畢竟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差,我方便無法在中美兩強間游刃有餘,拉中制美,雞蛋只能全放美國籃子裡,美順勢掐住我咽喉。川普知此,豈不予取予求?
無怪乎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政府表示「沒有來自美國壓力」,但外媒卻稱川普自爆拿關稅施壓台積電赴美設廠,他就是深知在台灣沒選項時,即便台積電可作為優勢籌碼,但川普就是賭台灣不敢,故能以拉高開價的戰術,迫我方讓步,軟土深掘。
至於關稅數字,和我一樣採順服立場的越南都從46%降到20%,我不僅降幅較小,還輸韓日,在我出口與韓日重疊下,當然不利競爭。就算賴稱20%是「暫時性」,民眾也會質疑是否政府是以此讓民眾期待關稅還可降,以形塑政府努力的形象;又會否是「以拖待變」的話術,用拖字訣緩解民意壓力,讓現階段不炸鍋,進而鋪墊內宣,使民眾對「我方繼續讓、美方便會降」的認知漸成為「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選項,以破解政府談判不利而導致的民怨。
遑論還有「保密協定」,更徒增談判不透明的疑慮,是以絕非在野不共體時艱,而是政府也應拿出誠意。第一,早先談判團隊在野黨無法充分參與,那後續談判中,有機會讓其協助,集思廣益嗎?第二,過程中是否可將資訊適度釋出?一則突顯談判透明度,更能讓假訊息不攻自破,破除黑箱指控,而不是只稱攸關國會部分,一定向國會報告,並取得同意等泛泛之談;畢竟過程中在野無法廣泛參與,事後要其概括承受,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就算屆時反對,政府還能將此作為籌碼,向川普要求再談嗎?若不能,那這過場只有形式意義,無實質效果,徒增朝野猜疑。最後,823罷免仍持續,政府既要共體時艱,又繼續罷免,是在唱哪齣?
關稅又急又猛,產業危在旦夕,政府好歹要建構朝野協力與民間對話模式,就算打不贏川普,也得讓他看到台灣同仇敵愾的韌性與堅持,才能累積日後談判的底氣。(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