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關稅連鎖效應 台灣經濟崩解中

在國際供應鏈激烈重組、地緣政治動盪的今天,台灣原本以出口為基礎、科技為龍頭的經濟體,正陷入一場看似零散、實則系統性的全面危機。這場危機的起點,則源於兩個深層政策錯誤:出口貿易條件的全面惡化、政府長期對外國採購與投資過度依賴,對台灣經濟造成由外而內的層層崩解。
首先,台灣作為高度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對美出口遭遇懲罰性關稅20%,明顯高於韓、日,造成產品在美國市場失去價格競爭力。同時,台灣至今未能加入RCEP或CPTPP,導致產品在亞洲市場也面臨高關稅與不平等待遇。加上新台幣升值使得出口商實質收入減少,原物料與能源進口成本不斷上升,讓出口產業面臨價格劣勢與成本劣勢的雙重壓力。
理論上當外部條件惡化,政府應調整政策以強化競爭力,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將有限的公共資源投入對外採購與對外投資。例如大規模軍購、購買美製基建與醫療設備,產生明顯的資源錯置效應。
於是,科技業與出口導向企業開始重新布局。他們有兩個選項,一是將產線移往關稅友善的大陸與東南亞;二是無法外移的中小企業選擇關廠或縮編。一旦企業外移或倒閉,後果便在台灣內部快速蔓延。首先,工業聚落被掏空,尤其是中部與南部的模具、工具機、精密製造、電子零件等產業失去生產鏈核心,訂單減少,企業關門。
其次,原本應由這些產業吸納的青年、高技術人員失去出路,被迫轉行或出走。特別值得警惕的是,企業研發中心與高階職位也一併轉出海外,整體競爭力從根本受到削弱。
產業與人力的雙重流失,很快會影響內需體系。失業上升與薪資停滯,民眾消費意願下降,企業不敢擴張,民間資本凍結。緊接著,政府也將進入政策無力期。稅收減少,但社福需求因失業與老齡化升高形成財政失衡;政府難以擴張投資與公共建設,反而為了撐住匯率與壓抑通膨進一步升息,導致民間投資成本更高、房貸壓力更重,構成嚴重的反循環政策錯誤。
台灣當務之急是重構整體經濟路徑:貿易上須進入RCEP或與中國洽簽實質性經貿協議,降低關稅劣勢;產業政策調整政府採購與補貼方向,導向在地供應鏈與產業創新;財政上停止投注對外軍購與無效補助,強化本地研發、青年就業、技職轉型,讓企業看見「留在台灣仍有希望」的政策訊號。
這不是短期景氣波動,是長期結構失衡的總體崩解。若我們不理解根本因果,明天就會發現我們已無可挽回地失去了整個島嶼的經濟核心。(作者為國立暨南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