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背後的談判眉角
縱橫天下/專欄
-175124.jpg)
台美關稅談判第一階段放榜後,20%的稅率比日、韓都高,在台灣內部引起一陣譁然。大家都在問怎麼會是這個結果?錯愕之餘也對談判過程的密不透風多所質疑。到底談判過程該保密到什麼程度?從談判的理論和實務來看,20%背後又有多少可以汲取的經驗與教訓?
先談保密問題。其實談判本就應是「過程保密,結果公開」。如果過程完全公開,甚至電視直播,那什麼談判都不可能談成。當初藍白合在君悅飯店的公開談判,以及幾次航空公司工會罷工,勞資雙方在電視轉播下進行談判,結果都是破局。可見過程保密是應該的。但什麼叫保密?
國際談判的保密有兩種:一是這個談判本身就是保密的,大家根本不知有這場談判在進行;一是大家知道有這個談判在進行,但對於進度與細節不清楚。台美的關稅談判當屬這種。但問題是,保密程度到什麼地步?在談判操作上,能見度和透明度是不一樣的,政府可以不需要百分之百透明,但談判原則的宣示還是要有,這樣老百姓才不會對突然而來的談判結果措手不及。
作為一個外國人,在稅率沒放榜前,我們都曉得韓美談判卡在美國米和牛肉的進口,曉得韓國要以「幫助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交換美國在關稅問題上不要步步進逼;我們曉得日本端出哪些大餅,希望交換美國放棄對日本車徵稅;也曉得印度跟美國談判卡在哪些敏感產業及原產地百分比的認定,可是作為台灣人,我們卻不知道政府要幫我們守什麼,放什麼,這不是很奇怪嗎?若說保密是談判慣例,那前面信手拈來的例子,豈不都違反慣例?
所以分寸就在保密的程度。比如我們知道韓國要幫美國重建造船業,但在放榜前不需要知道他要投資多少錢。這就是前述能見度與透明度的界線。政府就是沒掌握這點才會引起爭議。國際談判的保密也有虛有實。比如有的國家也會在號稱保密的談判中,有意無意地洩密,激起群眾走上街頭抗議,然後以此為由拒絕讓步,這都是常見的談判伎倆。
台美談判是以小搏大的談判,這本來就不好談,只能少輸為贏,順從之下爭取例外。所以我們對談判團隊也不應苛責。但是談判團隊也不要被川普或美國其他官員的幾句誇獎就昏了頭。川普誇過小馬可仕是難纏的對手,結果菲律賓的19%比4月2日公布的17%還高;他也誇過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說尊敬她,結果墨西哥到現在還在談。
對川普這樣強勢的對手,只能用他的語言包裝我們的信息。這點韓國就做得很好。像川普喜歡說「讓美國再次偉大」,韓國就說「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光給錢不夠,還要會包裝。這都是談判的眉角。
但是我們更需要的是政府拿出具體的配套與實際做法,來讓老百姓放心。川普的關稅大戰還是個進行式,衝擊還沒結束,台灣更需要朝野團結一起面對。但是人民的支持需要政府用具體的做法去「爭取」,不是用空洞的喊話去「要求」。賴政府能看得到中間的差別嗎?(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