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撈則撈 賴政府能混則混

美國公布最新對台對等關稅20%後,外界都高度關注所謂「暫時性稅率」的內涵與走向。主持美台經貿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3日返台後,只低調稱「繼續談判努力爭取更好的稅率」。耐人尋味的是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被問及8月7日關稅生效前,美台能否達成協議時,僅稱「這不是我的重點」。
美台經貿談判負責人此時的表態,不禁讓人想起一句名言:「能撈則撈,能混則混。」前者指的是川普政府,後者指的是賴政府。美方「能撈則撈」,是因為川普政府認為,從4月起發動的關稅大戰及後續的談判、叫價、妥協,基本達到了既定目標,亦即透過加收關稅充實美國國庫。
換言之,對台徵收20%關稅,對川普而言是「讓美國再次富裕」的現在進行式,所以從葛里爾最新的態度來看,美方並不著急和台灣達成協議,只要台灣給出的條件沒能令川普滿意,20%的稅率就會繼續下去,直至台方繼續讓步、對川普照單全收。
反過來看,賴政府定調20%的稅率是暫時的,還要「爭取更低」,並凸顯出較4月時宣布的32%稅率已調降,也是一種安撫民心的預期管理。至於今後談判結果如何,相信賴政府心裡也沒底。
相較日、韓用超高對美投資額來換取15%的較低稅率,相信台灣20%的稅率本身應附帶對美一定數額的投資作為前提,但台美雙方都沒有公布,顯然是卡在幾大領域:一是半導體部分,美方尚未做最後拍板,故賴政府認為只要爭取到半導體在全球較優惠的關稅,其他傳統產業可以「相忍為國」;二是晶片技術轉讓部分,這是賴政府不可承受之重,一點點的退讓都將令執政基礎雪崩;三是對美投資部分,預料賴政府向美方提出納入巨額軍事採購,但726罷免失敗恐令這個願景泡湯。
至於「中國因素」在美台經貿談判中的影響其實並不顯著。首先,台灣擁有WTO完整會員地位,美台談判不涉主權議題,即便雙方發表聯合聲明也不會造成政治問題。其次,對川普而言,與中國經貿談判的重要性顯然要高於台灣,因而「台灣牌」豬羊變色,不再是美方抗中的槓桿。近日傳出美方不同意賴總統8月過境紐約,就是拿來當做與大陸經貿談判的籌碼。
由此可見,這也是賴政府在關稅問題上「能混則混」的動機之一。從民進黨的立場來看,美中關係雖暫時穩定下來,但川普與北京遲早翻臉,這既源於川普說變就變的性格,也基於川普首任美中激烈對抗、民進黨受益的歷史經驗。因此可判定,直至今年底,內有罷免失敗、外有美中交易的大環境,這會是賴政府「韜光養晦、伺機而動」的時期。(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