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戰 卡死台灣半導體

2025年8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台灣商品實施20%「暫時性」對等關稅,雖較原預期的32%下調,仍高於日本(15%)與南韓。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台灣主要有兩大難關,除了美方對半導體相關產品「232條款」國安審查,台美官員透露,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要求台灣比照日韓對美國砸大錢投資,導致談判進度延遲,無法在8月1日前拍板。
台灣對美半導體出口占總產值約40%,預計8月中旬公布的「232條款」細則可能加徵更高稅率,此政策威脅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恐引發訂單流失與資金外流,嚴重衝擊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價格競爭力。
20%對等關稅使台灣半導體產品在美國市場價格上漲,削弱與南韓三星、日本Rapidus等競爭對手的優勢。聯發科指出,其晶片多整合至客戶終端產品後銷美,若客戶因關稅減少出貨,上游晶片需求將下滑。瑞昱半導體同樣表示,關稅導致客戶砍單,營收受衝擊。美國客戶可能轉向關稅較低的南韓或日本,訂單流失風險加劇。
半導體產業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尤其在AI、5G與汽車電子領域。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占半導體產值約四成,關稅壓縮企業毛利,中小型IC設計與封測廠商因規模小,難以轉嫁成本,面臨更大財務風險。232條款細則若針對先進製程晶片或關鍵零部件加徵更高稅率,成本壓力將進一步惡化。
川普關稅政策加速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重組,台灣企業面臨邊緣化風險。美國客戶可能要求供應商轉向關稅較低的南韓、日本或新興市場如印度。例如,三星3奈米製程與日本Rapidus的先進封裝技術正吸引美國企業關注。長期而言,若關稅劣勢持續,外商在台投資意願下降,影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
地緣政治加劇挑戰。美國「晶片聯盟」推廣本土製造,台灣雖為關鍵夥伴,但高關稅削弱競爭力。中國大陸市場受美中科技戰與經濟放緩限制,東南亞與印度市場基礎設施尚未成熟,短期難以取代美國市場。
關稅政策波及金融市場。台積電占台股權重逾30%,若關稅導致獲利預期下修,外資可能減持並轉投南韓或日本企業,引發資金外流。根據中研院預測,台幣匯率達29元/美元,關稅加劇貶值壓力,推升進口設備成本,進一步加劇通膨。
長期來看,台灣需強化先進製程(如3奈米以下)與異質整合技術,鞏固全球競爭力。企業應考慮海外設廠,分散風險。企業則需靈活調整報價策略、深化客戶合作,並加速數位轉型與在地化經營,以在全球供應鏈重塑中穩固地位。(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