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日攻擊》上映 認知戰陷阱

台灣首部以台海戰爭為題材的電視劇《零日攻擊》(Zero Day)8月2日正式上映,在民進黨政府資金挹注下因前導片引發外界質疑。這部台劇是由聯電創辦人,也是726大罷免領銜人曹興誠投資,聘請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擔任總顧問,外加文化部「匯聚台流文化黑潮計畫」補助支持,難怪會有第二次大罷免的政治影射。
《零日攻擊》有意渲染台海戰爭危險,與民進黨政府背後的兩岸敘事不謀而合,企圖以「反共牌」吸引觀眾眼球,還被包裝成「全民備戰」的文化前哨。然而,不論戲劇內容是否符合現況,背後那股持續推動「戰爭想像」與「敵我對立」的政治氛圍才更令人害怕。
《零日攻擊》延續了民進黨利用文藝作品做為心理戰和輿論戰的宣傳工具,試圖透過影像敘事建立一種群體認同,從《返校》到《斯卡羅》再到如今的《零日攻擊》,這些影劇都不約而同地在歷史層面與敵我界線上大作文章,敘事「敵人就在眼前,內部必須團結」。這種敘事的最大盲點在於,它不再是關於「如果發生戰爭」,而是「戰爭已經發生」;利用潛意識的操作模糊了和平與戰爭的界線,迫使社會逐漸陷入政治邏輯主導的集體焦慮狀態,也正是民進黨所希望在第二波罷免繼續販賣的「亡國感」。
《零日攻擊》之所以具有高度的爭議性,主要在於一方面強調「去脈絡化」的軍事攻防,另一面暗藏深厚的價值引導,忽略兩岸對壘引發戰爭的關鍵要素。前導預告劇中對於主角與敵手的淺碟描繪沒有交代,只有總統遇襲以及平民逃竄,過於極度簡化以至扁平化,告知觀眾敵人總是來自中國,動機純然為破壞或掠奪。這種敘事邏輯,就是要讓觀眾無法進行批判性反思,而去接受想要避免「武力統一」,必須趕走「親中政客」的對立思維。
如果放大觀察這套劇本模式,不難發現這正是民進黨執政來所倡導「認知作戰」的其中一環,包含修法強化假訊息處罰、成立數位發展部、推動全民媒體素養教育,如今鼓勵影視產業製作「愛台文本」內容,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分散政策,其實正在構築一個強化政權敘事的認知鐵幕。民進黨過往以「反戰」自居,如今把戰爭合理化、將中國共產黨妖魔化,遂行認知作戰。
民進黨透過戲劇作品輸出政治訊息,在國際局勢緊張、美國關稅失守、民意支持下滑、二次罷免在即之際,無疑淪為執政者的宣傳工具。我們必須警惕的是,當一個政府開始用影視向人民灌輸「戰爭必要」、「內敵滲透」等訊息時,民主社會的底線將被逐步侵蝕,戲劇應是反思權力而有批判空間,而非權力上綱的合法舞台。(作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