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5林縉明/台北報導

歷史學家許倬雲95歲辭世

中研院院士、唐獎漢學獎得主

image
中研院院士許倬雲4日清晨於美國匹茲堡辭世,享耆壽95歲。(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中研院院士、歷史學家許倬雲4日清晨於美國匹茲堡辭世,享耆壽95歲。許倬雲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創辦推手,去年榮獲唐獎漢學獎,特別將5千萬元獎金全數捐給基金會,成立「許─孫獎學金」,以鼓勵漢學研究。

 許倬雲1930年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雙胞胎弟弟許翼雲曾任原能會主委,知名歌手王力宏、李建復為其家族後輩。1949年隨家人來台,台大文科研究所畢業,後取得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1970年應聘匹茲堡大學任教,現為該校榮譽教授。

 中研院指出,許倬雲院士專精中國上古史、社會史、文化史,著述豐且深具創見,其視野宏闊,以世界史的眼光,探討中國古代史卻不以中國為侷限,能從世界古代文明的比較中,指出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特色。

 中研院表示,許倬雲雖長居海外,但極為關心台灣,經常在《中國時報》發表政論文章,1960年代起,引入社會科學治史新方法,透過研習營與國際會議,提倡社會經濟史研究,為規畫、推動台灣史研究的先驅之一。此外,為使民主在台灣生根發芽,自威權體制時期,他從自由主義人文學者立場,持續發表言論。

 許倬雲因先天性肌肉萎縮導致手腳彎曲,老年後又遇癱瘓,行動不方便,還好有太太孫曼麗無怨無悔照顧。他每天讀書看報,關心時事,常投書台灣媒體。去年榮獲唐獎漢學獎,許倬雲透過錄製影片發表演講時,提到反思西方文明的問題,並提到美國總統川普向台灣要保護費的說法,就像清末民初上海租界裡的流氓一樣,勉勵國人不要丟掉中華價值。

 許倬雲學術生涯以深刻洞察中國古代歷史聞名,其研究不僅深入探討中國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更在通史解釋上強調文化的包容性與交流,尋求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去年榮獲唐獎漢學獎,是首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唐獎得主。 他將5千萬唐獎獎金全數捐予蔣經國基金會,前交通部長葉匡時說,「其慷慨氣魄,令人感佩,許公可說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唐獎教育基金會特為許倬雲製作一系列回顧影片,包括他的人生經歷、學術進展及專題影片「縱橫古今立言警世的史學泰斗」,以及他在唐獎周發表的演講「在迷茫的世界中尋路」等精彩活動,希望民眾透過影片,再次領略許倬雲的見解,回顧其非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