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黃琮淵/新聞分析

除逢中必反 更該拿出產業戰略

image
美車輸台關稅爭議未定,又傳出大陸電動車龍頭比亞迪可能繞道來台,讓遭「美中夾殺」的台灣車市好熱鬧。圖為比亞迪泰國工廠。(新華社)

 美車輸台關稅爭議未定,又傳比亞迪可能借道來台,讓遭「美中夾殺」的台灣車市好熱鬧。經濟部不意外地,在第一時間逢中必反,揚言修法反制,但如果只是要反中,這由陸委會宣布即可,經濟部更應該思考的是,台灣汽車產業有無從中獲益的經濟戰略。

 相較於經濟部日前談到美國車零關稅,明示可能開放,談到比亞迪時,展現的卻是防堵到底的決心。同樣都是外國車,卻是截然不同的對待方式,倒也反映出經濟部的真實想法,認為美國車「肉腳」,就算零關稅也沒用;反觀大陸車狼性太可怕,絕對沒有放行的空間。

 兩者迥異的產品競爭力,卻可能是全球未來車市的寫照,甚至改寫供應鏈。換言之,如果經濟部深知比亞迪為何成為特斯拉對手,在關鍵技術有何領先,該想的不會只是「別讓大陸車來台灣」,而是比亞迪若想要來,台灣能否從中分得一杯羹,或學到些關鍵技術。

 講更直接點,經濟部拒絕比亞迪的理由,最不該的就是「它是大陸車」,若以此標準,早該禁止已被吉利收購的VOLVO在台銷售。比較合理的理由該是,比亞迪若只想繞道來台,根本無助於台灣建立汽車產業鏈、帶動在地就業,只會搗亂車市的殺價仔,不要也罷。

 但如果台灣是比亞迪亟欲插旗的市場,且願意拿資金、拿技術投資台灣,經濟部是該基於汽車產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開出」不管是比亞迪,而是所有國外汽車廠想來台投資,從投資額到自製率,都必須遵守的通則,就如同美國總統川普設局讓台積電赴美設廠,不是嗎?

 在逢中必反的膝反射下,經濟部第一時間表態「反中」並不意外,但除了空泛的國安兩字,還真的找不到在現行法令下,不能讓比亞迪來的原因,只能修法因應。倘若如此,不妨重新思考台灣汽車的產業戰略,甚至可拿比亞迪作為與美談判籌碼,才不會全盤皆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