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廖明輝

親力親為 習近平最關心的事

智庫論壇/專欄

image
(圖/新華社)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施政風格有一項鮮明特徵:「親力親為」。例如中共黨媒在今年4月刊出「習近平總書記率領打贏脫貧攻堅戰」文章,再次提到習近平的三個「親自」。文章提到「習近平總書記一刻也不停歇。一邊調研,一邊發現問題,找出重點難點,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自督戰」。

 在中共黨媒語境裡,「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自督戰」三個詞彙早已不只是修辭,更成為中國政策方向高階政治信號。根據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最新報告《習近平的個人優先事項》,從2012年掌權至今,習近平已明確與至少88項政策建立「親自」連結,而這些政策領域恰好顯示他最關心的三大核心:區域發展、黨內治理和環境保護。

 首先,區域發展不是一般地方經濟工程,而是習近平強化中央對地方控制、重塑治理模式的政治工具。從粵港澳大灣區到雄安新區,再到海南自由貿易港,這些項目不只標榜經濟協同或產業升級,更體現他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想像。將地方經濟納入中央設計之下,打破過去地方「各自為政」碎片化發展格局。這種集中導向發展策略,讓地方幹部明白哪些項目是「上面關心」,就會獲得政策傾斜與資源優先。

 其次,在黨內治理上,習近平將自身塑造成紀律守門人與意識形態最高掌舵者。他發動反腐、整風、抓緊黨內學習運動,其核心不僅是清除異己,更是強化中共統治正當性和治理效能。習近平不只是總書記,更是政治「一把手」,對權力運作精確控制,並透過中央巡視制度、紀檢系統和意識形態審查機制,壓縮黨內各派系與地方勢力空間。他不信任系統性分權,更傾向於透過個人領導與強勢動員來推動改革。

 環境政策則是習近平少數能同時兼顧國內治理與國際形象的政策領域。他早在地方任職時即主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後來成為中國綠色轉型標語。他親自推動黃河與長江的生態治理工程、水資源管理及污染防治,不僅為中國的永續發展打下基礎,更展現中共政權對人民生活品質的回應力。環保政策之所以能獲得他的高度關注,正是因為其回報具有可視性、風險較低,並有助於強化中共在新興領域的領導正當性。

 然而,觀察習近平「親自」涉及的領域,也讓我們理解哪些議題是習近平刻意保持距離的。報告指出,結構性經濟改革如消費刺激、財政制度重構、人口與醫療改革,多不見習近平「親自」介入痕跡。這些政策專業性強、效果遞延,往往牽動社會敏感神經,也容易引發地方阻力或群眾反彈。習近平似乎不願將個人政治資本押注在這類不確定性高、難以短期見效的領域上。

 這不是技術能力缺失,而是精算政治風險。換言之,習近平的領導風格並非事事親理,而是選擇性集權。他主導能強化中央控制、展現個人形象、易於動員的政策。將技術性與風險性較高議題留給副手與專業官僚處理。這種「高度可見但有限參與」的統治邏輯,不僅維繫他的權威,也避免因政策失誤損害個人聲譽。即便是在外交政策,傳統上屬於部門主導領域,他也親自介入「一帶一路」與「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彰顯他在構建中國國際形象的主導意志。

 綜上所述,習近平最關心的不是政策細節,而是政治控制的可持續性。他透過「親自」進場,將治理重心集中在能強化體制穩定、形塑個人形象、便於動員領域。難以快速見效、易引發爭議、需跨層協調的政策,他選擇保持距離。這種選擇性參與的領導邏輯,正是理解當代中國政治的關鍵視角。在強人治國的時代,政策本身命運,取決於它是否能與習近平的個人政治敘事產生共鳴。(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