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魏國彥

口水勝雨水 難受香菇

社會觀察

image
(圖/鳳山分局南成所提供)

 高雄市日前連日大雨,鳳山地區的一處道路分隔島上長出朵朵「香菇」,成了雨中奇景、打卡景點。轄區警方5日凌晨為維護安全,連夜摘除,正式跟大家「Say菇掰」,也讓網友哀號「菇菇被摘除了」。

 警方移除有毒的綠褶菇是功德一件。更讓人擔心的毋寧是台灣西南部長延時降雨會不會引出大規模山崩。回想2009年8月輕度颱風莫拉克颱風來襲,引進強勁西南氣流,當年8月5至10日之間高雄山區累積雨量達約2075毫米,引發高雄那瑪夏鄉獻肚山崩移,山下的小林村遭滅村,累計失蹤死亡人數約500人。

 目前丹娜斯颱風加上後續的豪大雨量讓西南台灣山區又進入了類似景況,加上今年初嘉義大埔地震以來餘震不斷,多條活動斷層蠢蠢欲動,中央應變中心應可評估情勢,超前部署,適時撤離山崩地滑潛勢敏感區的居民。農業部農村發展與水土保持署的「全台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系統也可供民眾查詢應用,可自救救人。

 世界銀行曾指出台灣是「颱風、地震、洪水、山崩」的天災複合區,是國際認證的多災地區,救災應是台灣政治的必修課,發展至今,引發諸多議論,現在藍綠名嘴又互相指責政治人物趕赴災區擺拍、假救災、騙流量、消費災民。災中亂象,口水猶勝雨水,讓人「香菇」(想哭)。

 我曾評論「救災政治學」現象,亦即災害發生時,政府首長常在第一時間衝赴現場,親自坐鎮,展現「人溺己溺」的菩薩心腸,也表演指揮若定的金剛氣魄。說穿了,收買人心的效果大,實際效用小,尤其當災難遍地,多處開花,長官根本分身乏術,到處趕場,不免厚此薄彼。真正好的長官應該是運籌帷幄於中樞,決勝於千里之外。

 關於風險管理,防患於未然最早的故事出自春秋時代的《韓非子》,說有個人建新房子(當年的草房),落成時宴請賓客,有個來客說,你新房子的煙囪離鄰家屋頂太近了,容易引發火災,最好把煙囪的位置與方向改一改,附近的薪柴也要移開。這主人說:「吾屋新成,未忍改也。」

 後來果真風勢使然,煙囪噴出的火星子害鄰屋失火,鄰居紛紛提水救火,免去一場大難。這主人又宴請打火英雄,獨獨漏了當年勸他「曲突徙薪」的警告者。漢朝的霍光發出這樣的感嘆:「曲突徙薪,亡恩澤而為災,扼腕而道殆哉!」他深深惋嘆人們常忘掉這種事前預警、防範的功勞,只在災後扼腕嘆息。

 我也是事前提出警告的意思,莫怪我言之不預、烏鴉嘴。(作者為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