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關稅來襲 供應鏈重組壓力山大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晶片關稅將課徵100%,強烈的政策訊號目的在於促使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重組,並將製造業拉回美國。半導體業可謂是重中之重,對於未來穩固美國AI霸權有極大的意涵,而此項晶片關稅新政對於台灣和全球半導體產業來說,將帶來深遠的影響與新的版圖變化,顯然未來在美國販售晶片就要「美國製造」,這不僅是經濟手段,更是一場科技主權的正面交鋒。
事實上,川普的100%半導體關稅政策並非單純的貿易保護主義,而是透過懲罰性關稅和投資豁免(若已承諾在美國生產,或者正在美國生產則無關稅問題)的組合拳,強力推動半導體製造回歸美國本土,再搭配美國「大而美法案」中對於半導體投資抵減稅率由25%提高至35%的紅蘿蔔政策。而這對台灣半導體產業來說,將迫使企業更積極地調整其全球布局,以應對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與貿易環境。
就晶片關稅對台灣半導體業的影響而言,首先,台積電已承諾投資美國至少1650億美元,況且台積電在美國境內已開始生產,故可免除這項高額關稅,因而晶片關稅對台積電的直接衝擊相對有限;由於英特爾是美國本土業者,加上三星也早就宣布加碼美國,因此原則上晶圓代工的全球競爭態勢不變,起跑點仍維持相同的情況。
台積電依舊可以優異的製造技術、超高的製程良率、幾乎掌握AI及高效能運算與智慧型手機SoC晶片重量級客戶、在美先進製程量產進程穩健等優勢,遙遙領先競爭對手。
不過對於台積電或其他在美國已設廠的台灣半導體業者來說,短期內仍面臨挑戰,因美國現階段供應鏈並不完整,因此關稅的提高仍將使台灣半導體業者在美國的生產成本提高,包括建廠、人力與營運費用都普遍高於台灣,這可能會稀釋部分利潤,並增加整體生產成本。
其次,對台灣本土半導體業者來說,100%晶片關稅稅率看似驚人,但其影響並非全面性的,主要取決於各半導體公司的全球布局。除了台積電、環球晶和先前已赴美國投資的耗材及設備廠之外的台廠,負面衝擊仍存在。而中長期台灣半導體業也將面臨難題,雖然我國半導體產業鏈非常完整,從設計、製造到封裝測試都高度集中,但若美國持續透過高額的關稅壁壘來推動製造回流,恐會迫使台灣業者將更多高階製程轉移至美國。
也就是說,供應鏈重組的壓力恐進而影響台灣本土半導體生態系的完整性及規模,後續對我國相關的就業、周邊房市拉抬效應、投資、科技產業競爭力等的弱化效果,以及可能帶來技術外流和人才流失的風險,特別值得觀察。(作者為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