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謝鴻文

臺灣第一本少年小說 《阿輝的心》紀念版問世

出版消息

image
《阿輝的心》六十周年經典紀念版封面。(星月書房提供)

今日兒童文學在臺灣很蓬勃發展,但若問兒童文學在臺灣的歷史興起於何時?目前可考是日治時期明治四十年(西元一九O七年)五月,由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課編印的《昔話 第一 桃太郎》,雖然一開始是日本殖民政府的政治考量,想透過這個日本民間流傳久遠的故事與意識形態來進行「國語」教育,積極培養殖民地皇民的國民精神,但此舉也間接推動了臺灣兒童文學的發展。

 不過,日治時期真正具有臺灣本土色彩,或本土作家創作的兒童文學,實屬鳳毛麟角。臺灣光復後,走過百事重創蕭條困境,還有二二八事件動盪的幾年,一九五O年代起,學術界常說的戰後第一代「跨語作家」逐漸出現,為臺灣主體、本土化的臺灣文學帶來生機。兒童文學亦如是,本土籍的周伯陽、張彥勳、林鍾隆等人嶄露頭角,用愛支持了臺灣兒童文學的重建。

 前面略述回望歷史,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一九六O年代臺灣兒童文學在荒蕪中灌溉出的每一株新苗,是多麼難得又讓人振奮的事!

一九三O年出生於桃園楊梅的林鍾隆,對兒童文學用情至深,一生戮力筆耕的代表作如:曾獲得金鼎獎的童詩集《星星的母親》,曾獲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最佳童書獎的《山》等書,繪本《南方小島的故事》則寫下第一位臺灣作家以日文寫作在日本出版的紀錄。而一九七七年四月,創立臺灣第一本兒童詩刊《月光光》,更是帶領臺灣童詩創作、研究、教學的熱潮,對臺灣兒童文學貢獻卓著。為紀念表彰其成就,國立臺灣文學館於二O一六年出版《林鍾隆全集》,堂皇三十冊,還包括許多未結集成書的作品。

 起初在小學任教的林鍾隆,有感於當時兒童讀物太少,且多半是國外翻譯來的作品,乃發心立志要為孩子多寫書。他的少年小說《阿輝的心》,一九六四年十二月起,先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的《小學生雜誌》上連載,佳評迴響不斷,遂於翌年十二月出版,成為臺灣兒童文學史上第一本少年小說。這部作品,經歷過時間淘洗依舊光彩,上世紀末入選過文建會和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主辦「臺灣(一九四五~一九九九)兒童一百」的經典評選之列,總計印過三種跨時代的不同版本影響久遠。

 我們可以說《阿輝的心》奠定了林鍾隆在臺灣兒童文學的地位,更可以說這個鄉土寫實,情感飽滿的故事,為臺灣兒童文學/少年小說本土化奠定了礎石。今年適逢《阿輝的心》出版一甲子,能夠以第四種全新版本問世,延續它的歷史與文學價值,僅有少數兒童文學作品能如此,絕對具有里程碑意義。

《阿輝的心》描寫單親少年阿輝爸爸早逝,媽媽離家去臺北幫傭,寄居鄉下務農的舅舅家卻備受虐待。阿輝白天上學,一下課就要去田裡幫忙工作,放牛養雞鴨,否則必遭來舅舅辱罵。但阿輝一心向學,還想再考中學,苦無經濟支持(媽媽寄來的錢都被舅舅私吞了),還被同儕言語霸凌嘲笑……一樁樁事件襲來導致他心如死灰,唯有逃離舅舅家,北上尋母團圓,才能重獲快樂與生命力。

 小說文本主力固然在凸顯阿輝的刻苦勵志,乖順惹人憐,藉其受苦受難的情節來強化悲劇主角的形象。對當時社會教育不普及,單親家庭生活的窘迫,失學的童工問題,還有男女兩性社會地位不平等……亦有所著墨。整部小說彷彿那個年代臺灣兒童生活圖像的縮影,今日我們閱讀如穿越時空,在那片素樸可見土磚屋的鄉野田園間流連,雖有恬靜美好的一面,卻也看見人性善與惡的拉扯,看見一個少年意志百轉千迴的磨練歷程。

 有別於小說文本的寫實,六十周年經典紀念版的新封面選擇寫意,用一雙破舊的鞋子象徵阿輝的儉樸,另一方面象徵他最後要逃離。鞋子踩著水窪,與天空清澈水藍相映的,則是阿輝良善澄澈的心,也召喚著我們再一次跟著阿輝的腳步,感受臺灣第一本少年小說思想情感的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