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汗腺炎 冒痘流膿莫輕忽
好發於私密處 可能反覆發作

今年37歲的小穎,青春期開始身上反覆冒痘、流膿,原先只在臉上,逐漸蔓延到背部、胯下,發作時疼痛如針刺,一天最多10處爆膿,對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原以為只是青春痘,拖了20年才確診為「化膿性汗腺炎」,歷經超過10次手術仍復發,在醫師建議之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灶及疼痛大幅改善。
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說明,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疾病,由身體免疫系統失調引起,好發於20歲前後,遺傳、肥胖、抽菸都是風險因子,還可能增加糖尿病、高血壓、脊椎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風險。
化膿性汗腺炎好發於腋下、臀部、肛門周圍、生殖會陰部等,輕微可能只有小丘疹、皮膚結節,嚴重可能出現疼痛性結節、膿瘍、竇道、瘻管等大範圍病灶,6個月可能反覆發作2次以上;青春痘則主要分布於臉部、胸背部等皮脂腺密集部位,經治療通常能改善。
黃毓惠表示,許多病友常以為只是青春痘,直到痘痘擴散,甚至出現瘻管串聯,病灶間如「蟻窩」一樣相連,不斷滲出膿血、伴隨異味,才驚覺不對勁。當病程進入中重度,治療難度也大增。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說明,輕度患者多以抗生素、口服A酸等藥物治療;中重度須同步評估手術與全身性抗發炎藥物治療。然而,切開與引流手術只能緩解急性發作,新病灶仍會生成,復發率100%;全面性切除手術復發率低,但可能產生感染、血腫等併發症。
廖怡華指出,生物製劑為注射型蛋白質藥物,能從源頭精準抑制發炎,預防瘻管與疤痕形成。今年7月起,化膿性汗腺炎的生物製劑治療納入健保給付,適用於全身性抗生素治療12周仍未明顯改善的中重度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