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洪凱音、劉詠樂、許庭瑛/綜合報導

工商團體:關稅疊加壓縮訂單 恐掀失業潮

美媒揭台灣陷3困境 夾殺業者 學者籲適度讓台幣貶值 替出口商爭取喘息空間

image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半導體關稅為100%,外界憂台灣晶圓代工、資通訊產業等半導體供應鏈恐被迫赴美,將導致台灣投資動能下滑,不僅衝擊經濟成長,也影響本地工作機會,圖為民眾經過販售電腦的廣告看板。(趙雙傑攝)

美國對等關稅上路,台灣關稅20%驚覺是疊加計算;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表示,前一波新台幣升值,已讓工具機業者放無薪假,現在關稅疊加後,無疑是雪上加霜,恐將失去美國訂單,後續衍伸失業率等多重問題。《紐約時報》分析也指出,在貿易協定懸而未決、貨幣升值的擠壓,以及政治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台灣陷入了多重困境。

 邱達生點名,工具機、紡織、塑橡膠最慘,自行車恐怕也受到波及,以工具機來說,日、韓是最大競爭對手,最新一輪關稅談判,日、韓關稅是15%起算,加上美國視日本工具機性價比高,台灣恐將失去美國訂單;紡織、塑橡膠本來毛利就不高,現在20%關稅疊加,若以美國為出口市場,可能接愈多、賠愈多。

 旅美教授翁履中在臉書上分析,工具機原稅率2%至4%,加上對等關稅後可能達24%,再疊加今年新台幣升值9%影響,等於競爭力一次被削弱3成,而韓國、新加坡等有FTA,更凸顯台灣的產業劣勢,其他出口產業同樣面臨工具機的相同壓力。

 翁履中認為,政府祭出紓困與補助是正確的第一步,可以穩住信心,租稅減免、低利或無息貸款,可避免企業資金斷鏈,他更呼籲央行應適度讓新台幣貶值,替出口商爭取喘息空間。

 《紐約時報》分析指出,雖然台積電宣布將斥資1000億美元(新台幣約2.9兆元),擴大對美的投資,可能讓自家獲得免於被課徵100%關稅的待遇,但這仍不足以幫助台灣領袖與華府敲定貿易協議,或讓台灣經濟免受川普其他嚴厲關稅的衝擊。

 紐時報導,20%對台關稅進一步加劇了賴清德總統面臨的政治和經濟壓力。再加上,今年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這對嚴重依賴出口的台灣而言,無疑是個阻礙。

 紐時指出,台灣經濟以出口為主,美國堪稱台灣最大買家。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台灣的主要出口產品是電腦晶片及其所包含的電子元件。此外,台灣也是金屬工具與不鏽鋼板的重要出口地,亦是全球第3大金屬緊固件(如螺絲、螺栓)的產地,這些緊固件大部分銷往美國。因此,這些製造商正是20%關稅「海嘯第一排」。

 隨著關稅、新台幣升值、政治不確定性等衝擊,局勢不明朗讓部分企業開始懷疑,自己能否撐過未來幾個月。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日前就呼籲,「我們敦促政府持續與美國溝通與談判,希望降低對台灣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