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曉玲:全球111座反應爐運轉逾40年
重啟核三公投激辯

「重啟核三」公投第二場電視意見發表會9日晚間登場,由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擔任正方代表,對上反方代表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儘管並無交叉詰問環節,兩人仍針對核安、核廢料等議題隔空交鋒。翁曉玲指全球有111座核子反應爐運轉逾40年,且過往台電也曾針對核廢料提出計畫,因民進黨政府擺爛才做不成;林子倫則提醒重啟核三有安全、成本兩大不確性,更稱「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
翁曉玲說明時直球對決,主動談及外界對於核安與核廢料兩大質疑,指目前全球大概有111座核子反應爐的運轉時間超過40年,其中13座核子反應爐的運作期間超過50年,不管美國、歐盟、日本、南韓等,陸續都在批准讓核電廠延役,所以從技術層面來講,核電廠延役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也不會有安全風險,更何況核三廠的執照是在今年5月17日到期,廠房的硬、軟體設備相對健全、完備。
談及核廢料時,翁曉玲認為,核廢料處理技術日新月異,先進的核廢料技術可把核廢料體積減少、毒性降低,更何況台電在2017年也曾提出「用過核子燃料的最終處置計劃書」,當時規劃50年分五個階段來分別處理高低階核廢料,台灣也不是沒有計劃,但為什麼到現在做不成呢?就是因為民進黨政府不想做、擺爛。
翁曉玲示警,台灣有高達96%的能源依賴進口,萬一台灣海峽被封鎖該怎麼辦?即便核三廠延役發電占比只有6%,但這是台灣救命的電。
林子倫則指重啟核三有2大不確定性的風險,首先是安全的不確定性,核三廠地質與選址有先天性的地震風險,且設備老舊、耐震設計不足,再加上也不能忽視在國際戰爭經驗中,核電廠可能遭受到攻擊的潛在安全風險。再者是成本的不確定性,包括重啟工程費用龐大且難估算,國際經驗顯示延役經常超支追加預算,整體成本充滿不確定性,最後核廢料處置的成本也是成為長期的財政包袱,還必須面對核廢料債留子孫的道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