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 莊奕琦

高關稅或投資免稅 台灣的選擇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面對20%+N的疊加關稅威脅,台灣廠商可選擇直接承擔關稅成本,或透過在美國新設廠投資換取免稅待遇。承擔關稅可維持台灣原有產能,但每出口1美元須多支付20%或更高的額外關稅,則削弱價格競爭力。

 關稅交易費模式,短期看似能降低美國市場成本,但也將企業資源與先進製造能力轉移出台灣,有潛藏產業空洞化危機。如低附加值的機械工具與零件和塑膠製品等,可能因赴美投資而流失市場與人才。不過,高階半導體屬技術壁壘極高領域,企業普遍保留最先進研發與製程於國內,可降低空洞化風險。

 面臨關稅與赴美投資雙重抉擇,台灣該如何因應?除依WTO多邊與爭端解決機制,對232安全條款提出挑戰以國家安全名義課徵高額關稅的合法性外,可組成台日、台韓、台歐貿易同盟,利用集體談判提升議價籌碼。

 同時,促進產業升級與高附加值,聚焦綠色製造、智慧機械與高階封裝等高附加價值領域,降低對傳統中低階產品的依賴。研發創新塑膠與複合材料,開發專利技術或品牌,增強抗關稅能力。因應供應鏈多元化與在美投資,推動示範生產園區,鼓勵工具機、半導體後段及塑膠加工業在墨西哥、越南或美國設廠,以當地生產換取關稅豁免。

 台灣業者還可考慮與美國企業締結長期採購合約,將關稅成本轉化為交易費用,並提升品牌高階化與服務化程度,以競爭力驅動價值,而非單純價格競爭。

 政府可補貼和扶持受創產業,設立關稅緩衝基金,對受衝擊的中小企業提供現金補貼與出口貸款利率優惠。透過數位貿易協定,輔導中小業者開拓歐盟、印度、東協等新興市場,分散風險。強化雙邊協定與鼓勵市場多元化,優先推動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尋求ICT及農漁業關稅互惠條款。擴大CPTPP、RCEP框架下的關稅優惠利用率,優化出口結構;打造國際友岸分工,在台灣、東南亞、美國三地形成「互補集群」,降低單一市場風險。

 當然,為維持台灣的核心研發能力,政府需訂定「產業空洞化防護條款」,規範赴美投資必須保留一定比例研發與高階製程在台設施。提供研發抵減與資本支援,確保國內科研中心與人才庫持續升級。

 高關稅與投資免稅是對台灣企業的雙重考驗:一方面可以透過赴美投資換取市場通行證,減輕關稅壓力;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中低階製造與關鍵人才外流,埋下產業空洞化隱憂。唯有搭配「本島研發保留」、「政府誘因補貼」、「分層次雙地布局」與「多邊協商行動」等綜合策略,才能在差別關稅的夾縫中守住台灣核心競爭力,並開拓更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