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來襲 強化登革熱預警系統

近兩年登革熱疫情在南美洲愈演愈烈,今年在中國大陸、肯亞、巴西、波利維亞、阿根廷、祕魯、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國均造成屈公病的疫情,中國廣東的病例數上升快,促全球衛生官員上緊發條防疫。
廣東新規定在疫區佛山購買47種與屈公病病徵相關藥品需實名登記、釋放5000條吃幼蟲的食蚊魚、重災區樂從鎮的居民進行大規模屈公病毒RNA檢測(陽性者須報告旅遊史)、社區動員清理積水與除蚊,及未清理病媒孳生源的重罰等措施。幸今仍為「輕症」,尚無重症和死亡,但因為正逢汛期,防疫挑戰仍大!
細察中國1990至2005年登革熱於廣東病例數均少於640例,主因病媒蚊是白線斑蚊。
為了便利往後防治斑蚊傳播病毒引發的流行,中國將全國依斑蚊地域分布、活躍期長短與過去本土登革熱病例三考量,劃分第一、二、三與四類高至低的流行風險。第一類包括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共六區;第二類有上海、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共11區。此第一、二類區為台商人數多或台灣民眾常至大陸旅遊地區,加上屈公病毒易造成無症狀或輕症,易輸入病例,在斑蚊指數高或積水容器多的地區引發當地的「本土流行」。因此,誠摯建議:
一、高屏區建立的「整合風險因子的登革熱時空預警系統」,宜擴展到其他人口密度高、斑蚊指數高及老人數多的高風險區,便利以此即時性、滾動式的時空數據,快速預測流行走向,並評量防疫成效。
二、國衛院近年調查,發現白線斑蚊在台灣分布由過去的1500公尺升至2284公尺,須強化中海拔區的斑蚊防治、衛生教育與社區動員。
三、台灣較少登革熱流行縣市的衛生單位與醫護人員,未來須在高溫季與西南氣流來臨前,於可能淹水處,早準備蟲媒病毒的檢測試劑、作法、臨床察覺病例、妥當處置與防蚊之道的培訓、動員社區民眾定期徹底清除病媒孳生源,及流行時的緊急應變。
四、為何廣東屈公病例數飆升?可參考台灣南部的整合多元即時數位偵測。具防控登革熱多年經驗的高雄、台南、屏東與曾抵擋屈公病的新北市衛生局及相關人員可與廣東疾控局舉辦網路會議,提升雙邊公共衛生效益。
早些做好萬全準備,才能安度斑蚊流行危機的挑戰。
(作者金傳春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黃基森為台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兼任副教授、詹大千為中研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與兼任執行長、蔡坤憲為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