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毒駕暴增 議員促唾液快篩
過去每年僅3至5件 今年上半年累計431件 刑大與台大合作實地測試

台北市大安區日前發生疑似毒駕連環追撞事故,根據統計北市毒駕案從過去每年3至5件,今年截至6月已累計431件,台北市議員曾獻瑩10日指出,目前毒駕取締以尿液檢驗為主,常需好幾天才能出具報告,他要求市府導入唾液快篩技術,現場就能判讀結果,大幅提升執法效率。台北市刑警大隊回應,正與台灣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初步實地測試「毒品唾液快篩檢驗計畫」。
毒駕威脅全民交通安全,曾獻瑩調閱資料發現,北市毒駕案件從過去每年僅3至5件,2023年上升至32件,去年更暴增至349件,成長近11倍,今年截至6月已飆升到431件,短短數年間增幅超過百倍。
曾獻瑩分析原因指出,除了《刑法》修正後放寬認定標準外,新興毒品「喪屍煙彈」大量流通更是推波助瀾,「喪屍煙彈」迅速流竄原因,包括違法業者以填充菸油、電子煙外型偽裝販售難以辨識,並經稀釋加工壓低成本達到大量批發,初期未列為毒品僅能依《藥事法》處理,罰則輕微,黑市業者藉此大舉進口,並以「合法替代大麻」之名行銷,滲透年輕族群與校園,此外,因為藥效代謝快、現場難以即時檢出,造成執法斷點。
他表示,目前毒駕取締以尿液檢驗為主,需帶回警局採樣、送驗,常需好幾天才能出具報告,他要求市府加速導入唾液快篩技術,具備非侵入、快速反應等特性,5至10分鐘內就能即時判讀結果,可大幅提升執法效率。
曾獻瑩進一步要求,北市教育局與衛生局也應正視青少年面對新興毒品的風險認知落差,加強校園反毒識別宣導。
刑大回應,員警臨檢時能使用各類毒品初驗試劑立即初步辨識毒品,此外現正與台大研究團隊合作實地測試「毒品唾液快篩檢驗計畫」,以結合AI演算法、生物辨識技術等,將科技檢驗導入緝毒領域。
北市府毒品防制中心強調,會與警察局、市府各所屬機關及民間單位合作,積極推動多元化宣導措施;教育局指出,透過多元課程和專題講座,將藥物濫用防制教育融入學生學習,去年舉辦超過300場校園巡迴宣導,例如展覽「反毒展示箱」讓學生透過毒品模型和氣味模擬器,具體了解新興毒品樣態與危害,強化辨識能力與防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