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加關稅窮台 把握ECFA求生機

對台灣實施一系列「窮台」措施的並不是北京,而是華盛頓,包括強迫台積電赴美、3千至4千億美元的巨額投資,而最新的「疊加關稅」則引發國內產業界恐慌,台灣的工具機、機械、資通訊、螺絲、腳踏車、紡織等產業將面臨巨大的衝擊。
20%的「疊加關稅」將使得台灣成為東亞與東南亞除中國、寮國以外最高輸美關稅稅率的國家,在疊加關稅與新台幣匯率升值的雙重夾擊下,台灣產品的競爭力已大幅削弱。
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為了降低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長期配合美國的「脫鉤斷鏈」政策,使台灣對大陸出口占比逐年下降,而美國市場逐漸躍升為僅次於大陸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然而,如今的疊加關稅危機已不只是經貿議題,而是關乎國家經濟安全的緊急危難事件,必須以國安視角全面檢視,並立即採取行動以救亡圖存。
首先,政府必須責成我方談判代表重新與美方協商此一「暫時性」關稅稅率,至少調降到與主要競爭的對手韓國、日本等國相同的關稅水準,否則台灣將出現大規模產業外移以規避關稅壁壘的現象。如果談判團隊無法達成這個目標,作為一種強硬的政治姿態,應當立即免除談判團隊的談判資格,重新任命新的談判代表。
其次,這顯示民進黨政府的「脫中入北」策略正遭遇重大的現實挑戰。從目前美國內部的政治發展情勢來看,美國已走向「經濟民族主義」,即使安全夥伴也照樣課徵高關稅,將安全與經濟利益分開計算。處於大國棋局中的台灣,原本籌碼已經不多,疊加民進黨政府的一面倒策略,使得台灣失去談判中極為重要的戰略選擇彈性,「脫中入北」的成本與風險正在快速浮現。
再者,台灣必須正視並珍惜目前仍一息尚存的大陸ECFA惠台措施。回顧過去,台資企業曾深度參與中國製造業的崛起,短期內要台灣的供應鏈完全去中化,或徹底擺脫與中國在原料與零組件上的關聯,是不切實際的,這也讓美國得以藉「中國成分」為由課稅。即使台灣企業將全產線移出中國,美國仍可能基於產業保護,直接對台灣課徵高關稅,除非在美國本土直接投資。
台灣除了台積電等高附加價值產業有能力承擔高成本赴美設廠之外,多數中小企業與低利潤產業根本難以應對如此沉重且不合理的關稅壓力。政府應把握目前尚存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盡快解除目前對大陸各種商務交流與互訪的人為限制與障礙,從「單向靠北」轉向「多元平衡」,包括強化與東協、印度、歐洲等市場的實質經貿關係,給台灣中小企業及其他微利行業一線生機。(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