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會議 中國外交空前勝利
從羅斯福到費正清《美國為何「失去」了中國》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在開羅舉行三國會議,商討打擊日本的戰略及戰後國際秩序的安排,制定盟軍合作反攻緬甸的戰略及援華方案。會後發表的《開羅宣言》明確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向被侵略國歸還一切侵占的土地,根據公平正義原則規劃戰後東亞新局面。「開羅會議」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由羅斯福總統提議,確立中國為世界「四大國」之一,中國在戰後世界秩序重建中享有與美國、英國、蘇聯同等重要的政治權力與地位。羅斯福作出這項決策,既是出於戰爭形勢的考量,中國戰區在整個太平洋戰爭體系中無疑具有至關重要的位置,蔣介石領導的中國軍隊對日本展開的全面戰爭牽制住了日本近兩百萬軍隊;也是出於威爾遜式的理想主義構想,深信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一定能夠按照憲政方式完成政治改革,使中國成為與美國一樣的民主國家。羅斯福首次在中美關係史上,不是像以往那樣將美國視為中國的拯救者,而是將中國塑造為決定戰後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力量。開羅會議把中國問題置於首要位置,彰顯出羅斯福政府對華政策的理想主義色彩和現實意義。羅斯福高度評價了蔣介石的優秀品質:「他是一位有遠見卓識、英勇無畏、對目前及將來的諸多問題有獨到見解之人」;同時,他展望了「四大國」的合作前景:「英國、蘇聯、中國、美國以及其他盟國的人口占了世界總人口的3/4還要多。只要這四個軍事力量強大的國家團結一心,堅定地維護世界和平,就不會有哪個國家能夠再次挑起世界大戰。」
開羅會議對於中國意義重大,蔣介石自稱是他一生「革命事業」的「重大成就」,是「中國外交史上空前之勝利」。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和西方列強領導人平起平坐。蔣介石將功勞歸於夫人宋美齡,宋美齡於1943年2月18日在美國國會發表的富有魅力和激情的演講,征服了國會議員,所有美國電臺競相播送她的演說,所有報紙都在頭版刊登他的演說詞,美國最著名的《時代週刊》和《新聞週刊》都以她為封面人物。「夫人外交」為美國人民塑造了一個正在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的中國形象,她的美國之行為開羅會議奠定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做了很好的宣傳。中美關係在羅斯福總統的主導下,並經由蔣夫人的積極努力,以開羅會議為標誌,達到了近百年來的最高峰。
但是,開羅會議作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外交勝利的政治效應,只持續了短短一段時間。1943年12月,美國答應英國要求,為優先保證歐洲戰場而取消了原定反攻緬甸的機會,這被認為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轉折點,美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提出的「保持中國處於戰爭」的戰略由積極轉向消極,中國在羅斯福總統心目中的重要性開始大幅減弱。最關鍵的是,他對蔣介石的認識也開始有所轉變,主要體現為兩點:第一,擔心蔣介石能否承擔起中國戰區的領導責任,考慮在蔣介石不能抵擋日軍新的進攻時選擇其他人來替換他,如史迪威記錄了羅斯福總統的真實想法-「如果蔣介石翻船了,支持別人」;第二,擔心蔣介石不能如其所願完成民主化政治改革並與共產黨一起建立一個聯合政府,因為蔣介石一直試圖說服他不支持共產黨,而共產黨在羅斯福眼裡並非是洪水猛獸,毋寧是可以團結和改造的力量。隨之而來的是,「史迪威事件」造成了羅斯福與蔣介石私人關係不可逆轉的破壞。羅斯福原來期待通過史迪威將軍實際掌握中國戰區指揮權來提高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水平,並促使蔣介石政府進行民主化改革,這一設想因為嚴重挑戰了蔣介石的權威而完全無法實行,最終是在蔣介石的壓力下以被迫召回史迪威將軍而宣告終結。「史迪威事件」導致美國對華政策出現重大調整,也就是從軍事支持國民政府轉向以建立一個聯合政府為目標的政治改革。羅伯特.達萊克在他的著作中揭示了羅斯福這一時期對中國的主要關切:
羅斯福決定遷就蔣介石,主要基於政治上的考慮,而不是著眼於軍事。他認為,在史迪威的委派問題上採取直接對抗會加速蔣介石的垮臺。參與推翻中國政府會破壞他為促進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而作的一切努力。這樣還可能會決定性地毀掉他要把同美國結盟的大國中國引進世界之林的已經搖搖欲墜的計劃……羅斯福這時對中國事務的主要興趣已改變為締結一項國共協定,從而以防止一場內戰,以免損害他的戰後計劃。爆發內戰不僅會破壞他要把中國帶進國際政治舞臺並使它站在美國一邊的希望,而且會產生一個親蘇政權,導致蘇聯對滿洲的控制,並對戰後美蘇合作帶來嚴重的挑戰。
(三之一:摘自聯經《美國為何「失去」了中國》)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