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我們不能對他們太寬鬆」 杜魯門對蘇聯強硬

image
美國為何「失去」了中國:從羅斯福到費正清(聯經出版)

 1945年4月12日,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因突發腦溢血去世,沒有完成他的第四個任期,副總統哈里.杜魯門在白宮宣誓就任總統,聲稱將執行羅斯福的內政和外交政策。但是,羅斯福生前從不向其副總統隨時通報情況,或提供關於最高層的決定和計劃的背景情況,杜魯門曾為此向羅斯福總統夫人抱怨過總統「從未與我表示信任地談過戰爭,或外交事務,或他對戰後和平的想法」。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入主白宮,杜魯門並沒有自己一套清晰的外交政策議程,他唯一能夠明確的是,像羅斯福那樣將威爾遜主義作為自己默認的道德選項,期待通過堅持美國理想主義的價值觀來落實羅斯福對戰後秩序的宏大設計。杜魯門上任之後做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保留羅斯福政府的所有班底,繼續執行羅斯福總統的既定政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要消滅國內外以為既定計劃將會有所改變的任何謠傳和疑慮。」這是典型的路徑依賴,杜魯門總統是基於相同的價值觀信念而決定「蕭規曹隨」。

 杜魯門執政之後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如何落實《雅爾達協定》所確定的各項條款。此時的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形勢均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盟軍以壓倒性優勢準備向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發起最後的攻勢,尤其是美國擁有了原子彈這個大殺器,讓美國前所未有地掌握著決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最大籌碼。但是,在勝利即將來臨之際,蘇聯並沒有按照《雅爾達協定》的基本精神與原則和盟國共同處理戰後秩序重建問題。史達林信奉的原則是:「這場戰爭不同以往,誰能占領土地,誰就能在這片土地上推行他的社會體制。」因此,蘇聯毫不猶豫地背棄它曾經向盟國作出的完成東歐民主化改革的承諾,反而在它占領的波蘭和其他東歐國家裡一律建立起蘇維埃式的傀儡政府。隨著蘇軍在德國戰場取得節節勝利,雅爾達會議精神被參與國按自己的方式所理解,雅爾達體制實際上已經開始淡出歷史舞臺,史達林似乎越來越與西方盟國背向而行,他根本不考慮西方盟國的意願,純粹按自己的主觀願望在歐洲劃定新的共產主義勢力範圍。在史達林咄咄逼人的攻勢下,曾經陶醉於史達林恭維的邱吉爾-史達林稱其是「百年才出一個的偉人」,首先意識到了戰後新興世界的危險:勢力範圍並不是按照相互協商好的百分比界定,而是用難以跨越的意識形態和制度差異界定的。他在1945年4月28日發給史達林的一封長信中預言:「展望未來,你和你主宰的國家,加上其他許多國家的共產黨將歸到一邊,而那些向英語國家及其屬地、自治領靠攏的國家會劃到另一邊,這其實令人相當不安。」與邱吉爾具有相同判斷的是美國時任駐蘇聯大使哈里曼,他在杜魯門上任伊始便兼程從莫斯科趕回華盛頓,就是為了向新總統報告:「坦白說,我急忙趕回華盛頓的目的之一是,擔心你不瞭解史達林正在破壞協議-這一點羅斯福是明白的。」 他提醒杜魯門,這是一場新的「蠻族入侵歐洲」。杜魯門對此形勢並非懵懂無知而被動地接受下屬的建議,事實上,他在上任總統的第二天,就對國務卿有關美蘇現階段關係的簡報做了明確批覆,指示國務院在這個關頭必須向蘇聯人強硬起來:「我們不能對他們太寬鬆」。

(三之三:摘自聯經《美國為何「失去」了中國》)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