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2江靜玲

美俄峰會 一場葬禮

資深媒體人專欄

image
(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丁將於本周五在阿拉斯加舉行峰會。這是2021年以來美俄兩國元首首次會晤。烏克蘭是雙普會的主題,但若在烏克蘭缺席的情況下,美俄究竟要討論什麼呢?

 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已有超過100萬俄羅斯士兵和40萬烏克蘭人員傷亡。僅今年7月,俄羅斯的傷亡人數就以每天超過千人的速度成長。英國輿論形容這場戰爭像一座停屍間,或用俄羅斯人的話來說,像一座絞肉機。

 雙普會的意義不在於阿拉斯加的地理位置,也不在於它離基輔有多遠,而在於它距離「戰爭結束」有多遠。川普的優先事項是停火、是諾貝爾和平獎、是「只有我能做到」的光環;普丁的優先事項是頓巴斯、克里米亞,以及一份烏克蘭永遠無法加入北約與歐盟的保證書。

 從這個角度觀察,阿拉斯加峰會沒有哀樂,卻帶著葬禮的意味,只不過葬的不是人,而是某些我們曾以為不可動搖的原則。

 這場會談像是一齣排練過的戲劇,結局不會有驚喜。對普丁而言,單是能在美國國土與美國總統握手,就是打破外交孤立的勝利;對川普而言,能夠向選民展示「我讓戰爭停下來了」的姿態,就足夠換取新聞頭條。

 然而,停火是否意味著和平,還是僅意味著讓俄羅斯換得喘息之機?如果領土割讓被包裝成「務實的交換」;如果被綁架的烏克蘭兒童、戰爭賠償、國際法原則全都在會議室外靜靜沉睡,那麼,即使阿拉斯加8月的陽光再亮,也照不進這場談判的陰影。

 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當大國領袖在密室裡「交換利益」時,小國往往只能在外頭計算自己還剩多少籌碼可以失去。

 普丁的盤算並不複雜。他深知時間站在自己這邊。峰會若能換來制裁鬆動、國際形象修復,以及川普對「領土交換」的默許,他已贏了第一回合。

 問題在於烏克蘭能接受什麼?放棄目前在俄羅斯控制下的20%領土和7%人口,甚至還要交出東部尚未淪陷的城鎮——這不只是軍事上的退讓,更是政治自殺。憲法禁止領土移交,民意雖然開始傾向談判,但多數人仍視「割地求和」為對死者的背叛。

 任何協議若想持久,都必須建立執行機制與保障措施。歐洲方面提議,把凍結俄國在歐元清算系統中的1830億歐元俄羅斯資產作為「誠信保證金」,一旦莫斯科違約即轉給烏克蘭;也有人主張部署多國維和部隊監督停火。但普丁不會接受歐洲軍隊在烏境內活動。可行的方案恐怕只能是聯合國或「中立國」參與。

 從更長的歷史視角來看,這次峰會像極了一場倒退的盛典。1867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那是一筆為填補國庫而做的「割地」交易。158年後,普丁踏上這片曾屬於俄國的土地,不是來贖回它,而是來換取另一片土地的占有權。歷史的反諷莫過於此。

 我們這個時代有和平嗎?有,但它很可能是暫時的、是隨時可撤回的和平。這才是我們時代的真相:和平可以在談判桌上簽下,但戰爭從不會因此自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