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繼續談 台灣還要切哪些肉?
名家專欄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對經貿談判有概念,當立委時曾針對兩岸服貿議題主張文化保留原則;8月11日的行政院記者會,她說明台美談判過程、揭露未來爭點,可見她議題掌握清楚。針對「黑箱談判」,鄭麗君幾次強調「政府本應善盡說明的責任」,她沒有迴避政府應公開的義務。
若鄭麗君的發言是民進黨政府的定調,等於狠狠打臉自家立委沈伯洋、駐歐盟代表李淳及綠營眾側翼。前者以突襲的祕密會議方式請外交部、談判團隊報告;相較於沈以祕密護航祕密,馬英九政府時與大陸協商ECFA,協商前後向立法院委員會、各黨團、院長報告,即使是局處長層級的兩岸工作階層協商進度都公開,且發新聞稿。連後續被批評為黑箱的服貿協議,協議簽署前3次向立院進行專案報告,並在立法院舉辦20場公聽會。
此次台美談判公開程度遠不及ECFA與服貿協議,而當年挺服貿的大將李淳,現任職民進黨政府,反過來批評服貿黑箱,侈言台美協商較透明。
對外談判未能盡數公開,因有實務上的困難,但不該以機密為理由正當化黑箱作業,拒絕國會在談判前、談判中的監督,甚至為談判畫下紅線。談判團隊有責任在談判時爭取適度公開訊息。
以ECFA談判過程為例,談判團隊數次向對手說明台灣體制與陸方的不同,告知對方越透明越能消解民眾疑惑、取得支持、鞏固ECFA基礎,當時陸委會針對媒體而開的背景說明會、記者會數十場,遑論走入基層面向民眾的公開說明會。
涉外談判本是雙重賽局,談判團隊拿民意的支持作為談判籌碼,以爭取較好的談判結果,更進一步以談判成果獲取國內更大的支持。適度透明不只是義務,更是策略。
談判艱難更須要向產業界訴說,業界擔心高關稅,更擔心市場的不可預測性,不說清楚或避重就輕只會添加混亂。行政院記者會上祕書長龔明鑫幾次強調越南、大陸關稅比台灣高,這些地區讓出的市場台灣可以爭取,意思是台灣慘,但有人比我們更慘。
但大陸失去的,台灣就可以順勢接手?若真如此,中國大陸特定產業今年第2季外銷下滑,台灣有因此上升?實情是,一地的產業優勢包括了中下游、勞動力等整體環境,關稅是其中一項條件,大陸原比台灣優勢的其他條件沒有一夕之間都消失。
媒體揭露了此波頗受衝擊的工具機產業的心聲,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公開提到業者處境:新台幣升值;關稅不確定性使客戶不下單;零組件廠縮手不下單。產業生態網綿密,業者清楚要面對的挑戰是多方且多元的;相較之下,行政院把「別人比台灣慘」單點放大,塗上了不切實際的玫瑰色願景。
業者倒是很硬頸,認為長期而言「仍必須企業自己面對,靠自己活下去」。當此慘烈時刻,資訊最重要,正確訊息才能預判危機性質,認賠殺出或是沉著支撐,政府的同路人不該一味護航。
鄭麗君若選擇走坦蕩應對的路,在野黨更要認真面對後續談判的課題,關心的不只是232條款,市場准入、市場開放更是重點,也就是若關稅有再降的可能,一定是台灣在美國輸台特定產品上讓步,到底台灣已經答應了美國什麼?還會割哪些骨?切哪些肉?民進黨政府迄今沒有答案。
ECFA談判時,談判團隊拿民間擔憂的聲音作為後盾,在第二次工作會議時,我方就可以公開地畫下農民、中小企業、勞工三道紅線,在野黨可以援引,監督談判團隊,也讓談判團隊面對美國時可以當籌碼。(作者為淡江大學政經系全英文學程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