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4廖明輝

川普經濟學的假象

智庫論壇/專欄

image
(圖/取自川普「真實社群」)

 上週,川普在開除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局長後,於「真實社群」轉發他在橢圓形辦公室舉行的記者會片段,邀請川普前任經濟顧問,也是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經濟學研究員及「川普經濟學」(Trumponomics)共同作者史蒂芬‧摩爾站台,為自己的經濟政績辯護。在短短8分鐘簡報,史蒂芬秀出5張圖表,凸顯川普第一任期經濟成就,並與拜登任內表現形成對比。川普頻頻插話、附和,就像精心編排政治行銷秀,而非建立在嚴謹統計基礎的專業經濟分析。

 史蒂芬的簡報分為五大重點。第一張圖表以「解雇BLS局長是正確決定」開場,指控拜登政府在過去兩年高估150萬個就業數,並暗示背後有蓄意操控。第二張圖表聲稱,川普第二任期前五個月(1月至6月底),美國家庭的通膨調整後收入中位數增加1174美元,是「巨大增幅」。第三張圖表則直接對比川普與拜登第一任期家庭實質收入變化,宣稱即便計入2020年疫情衝擊,川普任內仍增加6400美元,而拜登僅有551美元,差距近10倍。第四張圖表將收入分成四分位數,指出川普任內各群體收入均成長,而拜登任內最低收入群下滑、中產停滯,僅最富裕群體增加,與縮小貧富差距承諾背道而馳。第五張圖表則將百分比轉為金額,聲稱川普任內最低收入群增加約4000美元、中產6400美元、最高收入群近1萬美元,且全都高於拜登任內。

 然而,若以統計專業檢視,這五張圖表的基礎並不牢靠。首先,關於指控BLS高估150萬就業數,迄今沒有任何公開報告或第三方研究支持。BLS數據每年都會依據人口普查進行修正,但幅度通常遠小於這個數字,更沒有證據顯示存在蓄意造假。其次,有關收入中位數增幅,以及川普與拜登任內的家庭實質收入比較,全部來自史蒂芬口中的「剛出爐」數據,但並未公開美國人口普查局原始統計、計算方式與樣本來源,因此外界無法驗證真偽。至於收入分佈與增幅細節,現有官方數據與學術研究也未能明確印證。換言之,這更像是川普團隊包裝的政治敘事,而非經過審核的經濟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BLS的統計與修正方法多年來並無重大變動,歷屆民主、共和兩黨政府皆在相同制度下運作。熟悉就業報告的人都知道,數據初次發布後再下修是常態,且在民主黨執政時期也屢見不鮮。川普「揭露」所謂「統計失真」,更像刻意營造「拜登任命官員數據造假」印象。當數據來源不透明、統計方法不公開時,大眾只能被動接受單方面資訊,而缺乏獨立檢驗空間。

 這場「川普經濟成果簡報」,凸顯川普經濟學的老問題:「過度依賴政治化數據包裝」,而非建立在可驗證事實之上。當史蒂芬自豪地說「這些數字剛剛才出來」時,也同時道出它們尚未經過公開檢驗的本質。更嚴重的問題在於,數據政治化成為美國公共政策辯論的制度風險。當統計數據被用作政治武器,而非作為公共決策的中立依據,不止侵蝕社會事實共識,也會動搖公共辯論基礎。長此以往,民眾對官方統計將失去信任,轉而依賴與自身立場一致的媒體或社群來源,將加劇資訊極端化與政治撕裂的「同溫層效應」。川普經濟學的這場行銷秀,提醒我們在資訊氾濫與政治對立年代,捍衛統計中立與數據透明,已是民主社會不可忽視的核心議題。(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