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國人有脂肪肝 3策略防治
醫藥百寶箱

現代人飲食普遍油膩、少動,肥胖人口逐漸上升,台灣約3至5成民眾有脂肪肝,且比例逐年增加。醫師提醒,脂肪肝常伴隨肥胖症、糖尿病、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等,呼籲民眾定期檢查,並透過調整飲食、減重、持續運動3大策略防治。
肝病又被稱作國病,汐止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楊瑞能表示,過去病毒性肝炎如B、C型肝炎,在公衛重視、藥物進步下逐漸受到控制,但近年因飲食西化、運動量減少,肥胖人口增加,「脂肪性肝病」逐漸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肝病。
楊瑞能說明,「脂肪肝」是指肝臟中,超過5%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常被形容為「肝包油」。脂肪肝可分為兩種,包括長期酗酒造成的酒精性脂肪肝,及具有代謝背景的非酒精性脂肪肝。
國健署統計,肝癌民眾約2成與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有關。脂肪肝常伴隨其他與代謝相關疾病,如肥胖症、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腎病、多囊卵巢症候群和骨質疏鬆症等。
楊瑞能指出,酒精性肝病除了脂肪堆積、肝細胞受損,也可能導致酒精慢性中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疾病約1至3成可能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其中又有1至2成會進展到肝硬化,進而在未來10~20年得到肝癌。
臨床上,最常使用傳統超音波檢查進行脂肪肝診斷、追蹤,但僅能根據肝臟、腎臟對比亮度,及肝內結構清晰度區分成輕、中、重3等級;近年醫療進步下,也發展出脂肪肝量化掃描檢查。
楊瑞能建議,一般民眾1至2年進行一次脂肪肝量化掃描檢查;脂肪肝患者每年檢查一次;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並建議與肝臟纖維化掃描同時進行。
楊瑞能提醒,脂肪肝是身體健康亮紅燈的警訊,應在尚未惡化之前控制,否則恐面臨肝硬化、肝癌,甚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腦中風等慢性疾病。脂肪肝治療策略,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調整飲食、減重、持續運動為主,減少脂肪變性和肝臟損傷,改善脂肪肝相關代謝後遺症及心血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