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7王欽

東極島與三叉山

兩岸正能量/專欄

image
(圖/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既然不想當戰勝國的總統,他完全可以在這個同盟國的勝利紀念日選擇默不作聲,但他似乎還想藉此機會宣揚一番他那「侵略必敗」的壯膽文學,於是就有了這麼一篇不倫不類的終戰紀念文。

 但8月15日畢竟是日本投降的日子,賴清德要是對日本隻字未提總歸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於是他的文膽翻箱倒櫃,終於找出一個貌似屬於日本正面的史實,他將之稱為「三叉山事件」。他不想讓大家聚焦這場戰爭到底誰正義誰邪惡或誰勝誰負,就像大罷免沒有輸家贏家一樣,他更想說服大家相信,「那個戰爭才結束的時刻,沒有人區分自己和對方是同盟國或軸心國,即便冒著危險也要搶救受難的陌生人,因為那都是寶貴的生命。」

 多麼崇高的人文關懷啊!而且這還是青鳥最愛的文青說辭。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翻閱資料即可發現,空難發生在1945年9月10日,彼時美軍共有3架飛機因颱風失事,共計120名官兵喪生,其中在三叉山撞山的是「清算者號」。直到5天之後的9月15日,當地布農族人才發現並向日本警察報告,彼時已經投降的日本總督府隨後上報美軍請示後續處置方針。美方隨後決定組團前往失事地點,並委託日方先進行搜尋和收屍埋葬。換言之,這根本就不是賴清德所美化的那樣,是一個搶救生命的故事,而是空難處置工作,當然後續因為另一個颱風而引發救難人員的罹難,則是另一個悲傷的故事。

 問題在於,二戰時的日本是以殘酷血腥聞名,不論是戰場上還是對待戰俘和平民。最近大陸上映電影《東極島》,恰好能反應日本對待戰俘的真實場景,並成為三叉山事件的對照組。一艘名為「里斯本丸」的日本客貨輪在二戰期間往返於中日之間用於運送戰俘,1942年9月日軍運送1816名英軍戰俘從香港到日本當苦役,由於該船並未標示是運載戰俘,所以被美國潛艇發射魚雷擊中。日本軍艦很快趕到並將大部分負責押送的日本軍人安全轉移,同時將所有艙口封閉以防戰俘逃亡。隨後里斯本丸沉沒,船上的戰俘紛紛跳船,日軍沒有救援,還向落水的英軍戰俘開槍射擊。

 東極島事件之所以成為感人故事,是因為後續浙江漁民發現落水英軍,不顧日本的槍林彈雨前往營救,最後救出384名戰俘,另外828人殞命海上。悲傷之處還在於,這些戰俘最終還是沒有逃出日軍魔掌,絕大多數人又被日軍俘獲並押往日本,沒有擺脫苦役的命運。

 東極島事件其實不過是日本軍國主義累累罪行的其中一樁而已,日據時代的台灣人當然清楚,就連想要描繪台籍軍伕悲歌的台劇《聽海湧》,也無法迴避日軍系統性虐待、屠殺戰俘的歷史事實。賴清德想要從罄竹難書的日軍罪行中找到可資美化的空間,實在是高難度的動作,估計連日本右翼都要直呼不可思議。這也難怪大多數人看到他的文稿時,都會覺得匪夷所思。當賴清德連日本兩個字都諱莫如深的時候,他就注定無法團結台灣,更不可能跟大陸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