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選址 學者建議借鏡韓國慶州

重啟核三公投823登場,核廢料存放與安全性成為焦點,韓國早在2009年便將核廢料設置於千年古都慶州市,並由政府主導永續經營。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近日率團赴當地考察,他認為,不論台灣是否走向非核,都必須面對核廢料處理的現實,政府不能只喊口號而缺乏規畫,否則能源政策將陷入無解困境。據悉,台電9月將前往考察相關作法。
慶州是亞洲首座中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所在地,韓國在1980年代便推動選址,但因居民反對與溝通不透明,計畫屢次受阻。直到2005年通過《中低階廢棄物處置場誘致地特別法》,提高選址透明度,以公開招募方式徵選地點,並大幅提高經濟作為發展誘因。
葉宗洸表示,慶州山坡地能建設成儲存空間,但地下水多,還是花了許多年來克服。不過,從核廢料場址選定與建設,都由中央主導,協助地方公投並與居民溝通,低階核廢料送達後,地方還能收費,且補助非一次性,政府甚至將水電與核電公司總部遷至慶州,吸引工程顧問公司進駐,提供就業機會。
葉宗洸批評,台灣過去對蘭嶼僅給一次補助26億元,缺乏永續經營思維,政府不能只喊口號而缺乏規畫。而韓國的國安情勢類似台灣,但台灣在無核電下,能源供給高度依賴火力發電,其中天然氣更占了一半,然而天然氣夏季安全存量僅約1周。在兩岸關係緊張下,更應將核能納入供電,利用18個月的燃料安全存量優勢。
葉宗洸此行另參訪韓國原子力研究院,據該研究院副所長Chaeyoung Lim表示,韓國為孤島電網,能源安全長期受北韓局勢影響,發展核能成為兼顧經濟與環境的唯一可行方案。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陳中舜指出,車諾比事件後,西方多國放緩核能發展,亞洲則由台灣率先推動,在美國協助下興建核電廠,吸引大批美國核能人才來台,但台灣核能政策後續停滯,這批人才轉向韓國與大陸發展,如今台灣已難與這些國家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