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口腔癌衛教 侯勝博視醫學為責任
白袍剪影/新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新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侯勝博,出生醫師世家。父親是小兒科醫師,大哥為心臟科醫師,二哥曾任衛生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三哥是牙醫師。排行老四的他,原本熱愛數學,卻在父親期許下,也踏上從醫之路,如今不僅是台灣顱底手術的開創者、奠定國內口腔癌治療指引,更在教育國際醫療人才無數,有「小聯合國祕書長」美名。
從醫至今逾36年,侯勝博曾赴美國匹茲堡向當時世界級大師尤金學習最困難的顱底手術,一回國就投入頭頸癌手術領域,是台灣顱底手術的開創者之一,至今完成上千例高難度手術,平均每年約360台,多是醫學中心轉介而來的複雜病例。
他坦言,年輕時排斥簡單手術,「光是癌症大刀就做不完」,但隨著經驗累積,逐漸調整心態,「台灣需要好的醫療水準」,因而創立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與台灣口腔癌防治協會,制定癌症治療的標準化流程,提高整體存活率。
侯勝博表示,台灣口腔癌病患高達86%以上都是有嚼食檳榔,甚至很多病患都是吃檳榔的黑道兄弟,自己從病患健康出發,即使是黑道,他同樣一絲不苟「扳起臉」說明醫囑,讓「大哥們」敬佩得不敢不從。
不過,侯勝博深信,臨床手術一次能救一人,公共衛生政策卻能救千萬人。後來著手與政府推行免費口腔癌篩檢及檳榔管制後,高達99.6%民眾能參與篩檢,讓台灣早期口腔癌比率顯著提升,晚期病人減少。
除了臨床與公衛,侯勝博也活躍於國際醫療舞台。多次代表台灣參與世衛(WHO)事務、擔任美國耳鼻喉科醫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主席,被譽為「小聯合國祕書長」。
侯勝博對學生是出了名的嚴格,他說:「我只是希望學生明白,醫學是一種責任,不只是工作。」他曾照顧一位罹患多重癌症且併發嚴重出血與感染的患者,歷經20年多次手術與危急時刻,都能度過難關。多年後,患者家屬在困境中,仍會第一時間尋求他的幫助,這份信任令他深感責任重大。
談起未走數學之路是否遺憾,侯勝博笑說年輕時曾想反抗,但醫學帶來的成就感與影響力,是數學給不了的。如今,他的兒子侯宗佑也在新光醫院耳鼻喉科工作,延續了白袍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