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4任義宇/專題報導

潘天祐帶頭做 大小事務全參與

下一步 串聯眷村文化

image
高雄市鳳山區生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潘天祐(右四)、前理事長林景煌(左四),帶領社區進行改造,並積極舉辦活動維繫居民感情。(任義宇攝)
改造完成的高雄市鳳山區生明社區「後花園」,與過往廢墟樣貌有著極大轉變,也為社區贏得多座社造獎項。(潘天祐提供/任義宇高雄傳真)

現任生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潘天祐,是自2005年協會成立以來的重要人物,過往規畫與執行皆有參與。現年64歲的他,除服兵役期間,其餘歲月幾乎都在生明社區度過,見證此處興衰。儘管社區隨時代變遷逐漸沒落,他認為這正是回饋的最佳時機,毅然投入改造工作,期盼有朝一日能重現地方榮景。

 潘天祐的父親為陸軍軍官,退伍後在王生明路購屋定居,即現今社區發展協會辦公室所在地,並經營自行車行,撐起一家大小。16歲時因父親中風,他接手車行經營,同時見證了生明社區昔日榮景。

 潘天祐分享,生明社區周邊環繞中正預校、陸軍官校與步兵學校等3所軍事學校,一旁則是榮民居住的黃埔新村。在民國70年代以前,王生明路上常見官兵穿梭其間,街道兩旁林立軍用品與軍服店,是社區最風光的時期。

 隨著黃埔新村搬遷、軍事人員縮編,以及軍用品統一採購制度成形,再加上定居於此的老兵逐漸凋零,生明社區自千禧年後開始明顯沒落。潘天祐回憶,昔日熱鬧的王生明路變得門可羅雀,軍用品店紛紛歇業,僅剩少數幾家苦撐,就連社區內的菜市場也難以維持。他所經營的車行也在20年前關閉,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多的老舊空屋與衰老長者。

 談及改變契機,潘天祐表示,他發現社區內暮氣沉沉,許多老兵與老住戶因年輕人外流而缺乏照顧,加上多處髒亂點更成為衛生與治安死角。

 若連居民都不在乎,那就真的沒希望了!因此潘天祐決定自己先站出來改變社區,不僅在社區發展協會重啟運作時擔任核心幹部,且大小事務都全程參與,也曾當選2屆里長,努力挽起袖子,試圖重振社區過往榮光。

 潘天祐坦言,現階段要讓地方重新恢復過往喧囂很困難,不過希望藉由社區發展協會運作,保持活絡,並與周邊文化局管轄的黃埔新村持續合作,希望能夠串聯起過往軍人生活的痕跡,留下珍貴、但日漸消失的眷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