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四項調整 召開國是會議

兩波罷免戰役,藍白在野聯盟以31:0的完封之姿全數守住藍委席次。儘管白營主導的重啟核三公投未達過關門檻,但7成的同意票也輾壓綠營反核的神主牌。整體結果傳遞一個鮮明的訊號:這不僅是一場綠營選舉策略的挫敗,更是一場人民對執政黨投下的「不信任投票」。
罷免失敗的關鍵在於人民已厭倦政黨之間的權力對抗。選民投票所傳達的訊息,未必對在野立委全面支持,卻是對執政黨操作選舉、漠視民意的強烈不信任。
面對挫敗,賴總統提出「4項調整」:調整隊形、調整施政順序、強化行政、立法互動,以及改善財政體質。這些舉措在方向上看似回應民意,然而若沒有具體落實,很容易淪為危機處理的止痛藥,而非真正的改革。
所謂調整隊形,若僅限於邊角人事更動,無法扭轉社會對執政效率低落的觀感;施政順序若沒有實際的住房、就業與物價政策支撐,僅是口號;行政、立法互動若缺乏制度化平台,恐難以扭轉藍綠對抗結構;至於財政體質的調整,更需要長期政策連動,而非短期宣示。
因此,4項調整能否成功,關鍵在於3點:是否有明顯的人事換血,展現自我認錯的決心;是否能以具體政策落地,讓人民看見立即改善;是否能建立跨黨派對話的常態機制,將朝野對抗轉化為理性協商。
大罷免結束後,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建議賴總統盡速舉辦國是會議,就當前重要政經議題,與朝野政黨及民間人士共同商討。「國是會議」若能聚焦於民生、經濟、財政等重大議題,並設計落實機制,仍可能成為修補朝野及社會裂痕、重建共識的重要契機。台灣曾於1990年召開國是會議,推動國會改革,為憲政發展奠定基礎。今日情勢雖不同,但社會對「政治降溫」與「民生優先」的期待與當年同樣殷切。
然而,國是會議的成敗取決於是否能避免淪為「大拜拜式的政治秀」。它必須有明確的議題,專注於經濟與治理;必須有制度化的落實管道,將結論納入行政與立法的政策日程;必須有多元代表性,讓專業、社會團體與青年聲音都能納入;更必須公開透明,讓全民監督。唯有如此,才能將會議轉化為具體治理動能。
民進黨若真心反省,就應展現「知恥近乎勇」的精神。承認錯誤不是軟弱,而是民主成熟的表現,也是拯救民進黨自身的唯一心法。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就指出,兩波罷免結果凸顯民進黨過去十年的相對優勢已告終結,朝野正式進入勢均力敵的時代。
民進黨若再誤判情勢,沉溺於選舉算計與權力對抗,人民的不信任只會在下一場選舉中,以更嚴厲的方式反撲。(作者為台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