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張景為

大罷免後 賴清德真能改變嗎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總統執政1年多來,此時絕對是他與民進黨最危疑震撼之際,不僅其個人聲望、施政表現在民調上呈現歷史新低,即使其本命區台南,也呈現不滿意度遠高於滿意度的狀況;而連續兩波罷免潮遭到完封大敗,更彷彿為綠營2026的地方大選、甚至2028的總統與國會大選,提前敲響喪鐘。

 過去一向順風順水、凡事多採正面硬槓的賴清德,開始面臨有強人脾性、卻沒有強人條件的現實困境時,他將會如何因應調整呢?賴清德如今可能的反應可用「審慎的悲觀」來概括,這可從他在大罷免全敗後的談話中看出端倪。

 對大罷免的結果,賴只簡單表達了尊重接受,但對發動與支持大罷免的百萬人民卻一再表示肯定感謝,並要朝野都聽到「百萬人民的這份期待」,卻對多上數倍的民意為何反罷免毫無著墨,完全失去應有的重視比例原則。

 對這結果,賴總統說會深自檢討,民進黨內也一片此乃嚴重示警、必須檢討之聲;但一個人是否真心檢討、實心改過,其實不只是說說而已,從所謂檢討的內涵便可看出檢討有無真正抓到痛處,還是越檢討越討厭。

 賴其實並未對大罷免失敗有任何反省,只有因應結果的4項調整,其中也無金句,基本上多是想當然耳的反應:一是內閣將啟動必要的人事改組,至於內閣改組的質與量,未必能一新耳目。二是調整施政順序,把重心放在經濟、民生、弱勢、青年「4個優先」;問題是這4項本就應是政府施政的優先,難不成大罷免若成功,這4項實務施政就會被棄之不顧嗎?

 三是調整行政、立法互動,但卻沒有揭示任何具體的改變方式,只有重複八股官式的寥寥數語。說穿了,賴總統說了等於沒說,一切還是要看真正端上台面的措施;這就像核三公投展現了輾壓式的民意,賴總統似乎也做了相對善意務實的回應,但他所有的說法並非首見,而是過去都有,核電能否回歸理性正軌,最後還是要看賴政府的實務操作。

 民進黨至今未出現對賴清德有規模、有意義的挑戰力量,一方面這既是綠營執政久了、已逐漸失去過去「有炮就放」、「過則改之」的生猛之氣,也是因黨內目前還不能自亂且還無換賴的必要性,但如果賴的領導與用人風格不變,隨著明年地方大選的迫近,綠營恐怕很快就會炸膛。

 大罷免與核三公投的結果印證了台灣民主底蘊的穩健,以及民主底線的不可踰越,民進黨沒有資格壟斷、甚至曲解台灣民主的成果。賴清德如果還有一點當年改革政治、對抗威權的理想與智慧,就應知道大罷免為何會遭社會的唾棄,而在「後大罷免」時代的總統任期,為所應為。(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