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朝野協商 制度解決財劃爭議

財政部公布明年度統籌分配款額度,有10個縣市出現比預先試算結果少的情況,行政院指新版《財政收支劃分法》的水平分配公式有問題、要修法才能解決,但財政部認為要修法就要全面檢討,苗栗縣長鍾東錦則呼籲中央將分配公式制度化,並且公開、透明化;藍委直言,行政院偷走地方的錢,為民進黨2026年底大選鋪路。
肥中央瘦地方 分配不均
《財劃法》爭議已久,歷次修法非但無法解決地方財政困難,反而因統籌款的分配問題讓各縣市爭執不已,中央與地方陷入長期緊張關係。過去國民黨執政,民進黨由地方包圍中央,賴清德總統擔任台南市長時曾喊「不修法就是中央想集權、集錢」,痛批中央過度集中資源有礙地方自治,但到了民進黨執政,卻慣以「看顏色分配預算」來控制地方。
各地方政府多次呼籲中央重新分配資源,促進公平、縮小城鄉差距,但民進黨近年地方選舉屢戰屢敗,中央自然不可能透過修法解決問題,即便賴清德執政,國會朝小野大,民進黨仍然不願意配合修法討論。因此,藍白聯手去年底完成25年以來的修法工程,大幅增加地方政府統籌分配款,翻轉過去「肥中央、瘦地方」的局面。
但行政院非省油的燈,除了拿藍白刪砍中央政府總預算為大罷免添加仇恨柴火之外,也認為新版本窒礙難行,提出覆議也聲請釋憲。就算在兩波大罷免徹底失敗,行政院仍然窮盡一切法律程序和行政權力,硬要掌握地方財政的主導權。
中央無法開源下,只有節流一途,卻是拿地方開刀。首先,主計總處修改一般性補助款方式,在現行法律規定之下,總額不少於前一年,卻將分配方式由過去公式計算改為各部會審查。台北市長蔣萬安日前出席行政院會,當面提醒院長卓榮泰,擴張解釋會引起政治風暴,且補助款分配方式改制大傷公平性,應該公正公開,避免外界覺得行政院分親疏遠近,成為政治學上的「肉桶政治」。卓榮泰回應,對地方申請案或計畫型補助皆考量均衡台灣,無政治考量。
副主計長陳慧娟則說,一般性補助款須協助地方均衡發展,在總額保障下,政府必須針對個別縣市分配重新思考。衛福部次長呂建德更另闢戰場,點名台北市增加重陽敬老金,是「肉桶立法」,得便宜還賣乖,引爆中央和地方的戰火。
這把火還在延燒,財政部公布地方政府期盼許久的統籌分配款金額,卻有10個縣市出現比試算短缺的情形,還說早在當初覆議理由中就提出公式不明,造成無法全數分配等問題,未來仍待完成修法程序後,始得進行分配。財政部這番解釋,就是逼迫在野黨認錯之外,還要自己把《財劃法》修回來,否則這公式怎麼算下去,都會有縣市吃虧。難怪有學者認為,執政黨恐怕想藉此將不符原立法意旨的內容加入,再次引發朝野對立,節外生枝。
看顏色給補助 破壞規則
尤其當初大罵國民黨修法搶錢的民進黨立委郭國文,近日為了「追殺」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坦言《財劃法》明明大家過去都主張要修,但為了減少藍白修法的正當性,民進黨寧可說現行版本最好,也不願提院版。這讓國民黨立委柯志恩痛批,民進黨為了鬥爭,不惜昧著良心裝瞎裝笨,背棄自己的承諾,任憑地方財源困窘。
誠如鍾東錦所言,「僧多粥少」怎麼分配都會覺得不公平,但還是有相對公正的方法,就是「分配公式制度化」,制度化絕對勝於人治。過去民進黨看顏色給補助,甚至濫用各部會小金庫,如就業安定基金等豢養網軍和政治打手,以及補助特定執政縣市辦活動,破壞遊戲規則才是罪魁禍首,民進黨現今只是自食惡果。
財政分配不能只看「多與少」,更要關注「錢怎麼花」。中央與地方都應加強財政紀律,避免將統籌款與補助款變成短期消費或政績工程。國家財政分配本應超越政治算計,這不僅關乎地方均衡發展,更涉及公平正義。
立法院新會期即將開議,內閣改組後的新官員也已上任。賴清德既然已喊出經濟發展和民生優先,行政院就不要再玩兩手策略,一面釋憲,一面抓權宰制地方,真正想要有感施政,朝野應開啟協商對話,中央和地方政府齊心合力,建立制度性對話與透明分配機制,協助地方建設,尋求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