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寵狐獴擬納管 動團促全面禁養
不當照顧 恐成浣熊悲歌翻版

近年民眾飼養物種愈來愈廣泛,小至守宮、蛇類,大至鱷魚都有民眾飼養,其中可愛的狐獴更是許多人的選擇之一,然而這些「異寵」卻沒有相對應的規範,導致照顧不周問題屢見不鮮。農業部擬將狐獴納入「灰名單」有條件開放飼養,對此狐獴飼主認為,可接受加強飼養規範及嚴格要求販售業者,但動團反對,直指無論在何種條件下狐獴都不適合飼養,應全面禁養,以保護動物權益。
據了解,狐獴目前可合法飼養,來源多為從國外引入後,再於台灣繁殖,而其售價也逐漸降低,從原先每隻數十萬降至目前約2.5萬至5萬,然而也正因為價格降低、入手門檻下降,導致飼養問題愈發嚴重,農業部因而針對狐獴等異寵制定相關規範,加強飼主責任與管制繁殖販售業者。
狐獴飼主認為,現行法規完全沒有針對狐獴制定相關規範,確實可能出現不當照顧、無意間傷害狐獴的問題,業者方面也可能出現「只繁殖販賣,不管動物權益」的狀況,因此樂見農業部增訂更完善的管理原則,在飼主與動物權益間取得平衡。
雖然農業部以「加強管理」方式提升動物福祉,但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就指出,現有狐獴飼養案例已暴露多重問題,包括環境不當、咬人事件與來源不明等,且狐獴屬高度社會化的野生動物,生活需仰賴群體合作與複雜的社交行為,其生理與心理需求無法在家庭飼養環境中獲得滿足。
動團強調,國際研究也認為其不適合作為家庭寵物,且容易造成壓力性行為,出現自我傷害與攻擊傾向,對動物本身及飼主皆構成風險,可能在逃逸後對當地生態造成破壞,難保未來狐獴不會成為「浣熊翻版」,因此應以禁養為目標,制定過渡期管理配套,要求現有狐獴飼主在過渡期內申報動物數量與健康狀況,接受政府飼養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