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徐和謙

大陸歐亞朋友圈擴大

資深媒體人專欄

image
(圖/美聯社)

 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和抗戰勝利80周年的北京閱兵式先後舉行,這兩輪套開的「主場外交」,勾勒出廣闊歐亞大陸上,願與中國大陸積極相交的兩組朋友圈。

 從出席這兩場活動的領導人名單看,選擇同時出席上合天津峰會和北京閱兵的國家最多:包括俄羅斯和白俄羅斯,中亞五國加上蒙古,伊朗與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南亞的巴基斯坦、尼泊爾和馬爾地夫。在東南亞則有馬來西亞及對華關係一向緊密的越寮柬三國。印尼總統普拉伯沃已因國內局勢動盪取消訪華,但又在閱兵前夜戲劇性地趕抵北京。

 而首腦僅參加上合天津峰會,但不觀禮北京閱兵的,則有印度、土耳其和埃及。其中,印度與大陸尚有邊界問題待解。因此雖然莫迪時隔7年訪華破冰,但仍不願站上天安門城樓,正面肯定大陸軍力之增長。而土耳其自居區域一霸、還是北約成員,或許也是艾爾段略作保留的原因。

 至於僅出席北京閱兵,但不在上合峰會的成員、觀察員或對話夥伴之列的,則有北韓、塞爾維亞、古巴、斯洛伐克、剛果、辛巴威;加上2021年政變後,軍政首腦首度獲邀訪京的緬甸。其中尤引人矚目的是,過去幾乎不參加多邊外交場合的朝鮮,此次也由金正恩親自出席。

 金正恩高調到北京觀禮,除了有紀念祖父金日成當年曾與中共的東北抗日聯軍、蘇聯紅軍並肩作戰,共同對日游擊的淵源外;他在北京近距離周旋於多國領導人之間的形象,料也將向北韓內外,進一步釋出北韓不再想只當一個「隱士國家」,而願與立場相近的國家審慎擴大交往的新信號。

 和2015年首次九三閱兵相比,包括北韓、馬來西亞、伊朗、古巴和印尼,都是本次才由最高領導人出席的國家。觀禮閱兵之舉政治涵義重大。除彰顯他們和大陸擁有相同或相近的二戰史觀外,也折射出與會國家願意正面看待東道國的軍力發展,或至少對此不持保留或戒懼的態度。

 十年前後相較,上次由時任總統朴槿惠出席的韓國,本次僅由國會議長禹元植代表。甫見完川普的總統李在明最後選擇不出席閱兵,則反映了韓國在中美兩強的激烈競爭下,如今更趨謹慎的姿態。此外,目前關係僵冷的南北韓此番「王不見王」,也留下了和解時機尚未到來的註腳。

 西方論者慣以過度簡單化的「反美聯盟」標籤,概括從上合峰會到觀禮閱兵的與會國。但這些國家事實上與美關係各異,有些還不乏緊密互動。

 但可以判斷的是,首先,這些國家都願與陸方共同構建一套與「以西方為中心」的舊結構頗為不同的新型態多邊互動框架。

 特別是上合組織的合作領域,正由傳統的戰略、反恐、邊境安全事務,擴展到更具發展與治理色彩的貿易便捷化、合組開發性銀行、跨境交通設施、能源聯合項目等主題。此外在台海問題上,可以想見,這批由世界島的「心臟地帶」連接延伸至海濱的以歐亞大陸為主的國家,也將靠向更接近北京、而非西方的立場,並足以為大陸在一旦有事的極端情境下,提供地緣安全與經貿、金融方面大致如常往來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