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脹3天未排便 竟是大腸癌第三期

45歲蘇先生長達3天無排便、排氣,因此腹脹無法進食,到急診就醫,竟發現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的大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醫師懷疑是大腸癌,但因腸阻塞無法施行大腸鏡檢查,與病人討論後,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術後確定為已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三期,進一步安排後續化學治療。
國健署統計,大腸癌連續多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過去以50歲以上族群為主,但近年臨床明顯觀察到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其中不良生活型態是主因,包括攝取過多紅肉、加工肉品、缺乏蔬果、膳食纖維、運動習慣,肥胖、糖尿病、吸菸、飲酒及慢性發炎等,也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昱廷指出,大腸癌初期多無明顯症狀,隨腫瘤長大,可能出現腹痛、血便、排便型態改變、糞便變細等,若腫瘤逐漸堵塞腸道管徑可能造成腸阻塞,出現無法排氣、排便或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情形。若拖延治療,腫瘤侵犯腸壁,可能導致腸壁穿孔破裂,引發腹膜炎或敗血症,死亡風險極高。
陳昱廷說明,大腸癌手術常見如開腹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單孔微創手術等。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但對腸道嚴重阻塞或腹腔沾黏嚴重個案,仍是開腹較安全,能同步切除腫瘤及前後腸段、清除病灶周圍淋巴,根除癌細胞;術後則會視癌別以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輔助治療。即使是第三期大腸癌,手術切除後5年存活率有5至6成,早期發現更可達9成以上。
衛福部今年起將篩檢年齡擴大,只要年滿45至75歲者,每2年可免費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為陽性,會進一步安排檢查是否有息肉、腫瘤或出血來源。陳昱廷呼籲,糞便潛血檢查是初步偵測腸道異常的利器,民眾應把握黃金時機提早發現、提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