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王家瑜/台北報導

心臟亂跳+胸悶 當心心律不整來敲門

「心房顫動543」口訣助判斷

image
正常心跳每分鐘60至100下,不會有自覺。如心跳異常過快或過慢,應就醫檢查確認是哪一種心律不整,並接受正確治療。(本報資料照片)

 撲通撲通心臟亂跳、有時是緊張、期待出現加速狀況,屬正常反應,但若是無預期下心悸,並伴隨呼吸困難、胸悶胸痛等症狀,就需要深究,很可能是心律不整。

 基隆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電生理科主任陳韋翔表示,正常心跳每分鐘60至100下,不會有自覺。如心跳異常過快或過慢,原因可能包括肥胖、藥物、菸酒、睡眠呼吸中止症、慢性肺病、自律神經失調等,應就醫檢查確認是哪一種心律不整,並接受正確治療。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可能導致中風與心衰竭發生。台灣心律學會提出「心房顫動543」口訣,5大好發族群包括高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甲狀腺亢進;4大有感症狀如心悸、胸悶痛、頭暈無力、呼吸急促;3大心跳指標是忽快忽慢、忽大忽小、忽強忽弱。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沃宏達醫師指出,心跳低於每分鐘60下時,可能造成頭暈、昏厥、倦怠無力等。若狀況嚴重,需裝置心律調節器,以微小電刺激讓心臟規律跳動,避免昏厥甚至猝死。

 傳統導線式心律調節器易導致心衰竭發生,近年發展出「傳導系統起搏」的新型心律調節器,大幅降低心衰風險。林口長庚醫院自2021年推行,每年治療超過400人,成功率高,病患術後2天即可出院,對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但於出國或接受磁振造影檢查時,務必事先主動告知裝有心律調節器,由專業人員調整,並且每半年回診追蹤。

 嘉義長庚心臟衰竭中心主任潘國利表示,心臟衰竭是需要長期控制和監測的慢性疾病,居家自我照護至關重要,包括每日量體重和血壓,若短期體重快速上升,可能代表體液滯留,需及早就醫;規律服藥,不可中斷或自行增減劑量;限制鹽分和水分攝取,減輕心臟負擔;適度運動維持體能,但應避免過度勞累;如出現呼吸困難、下肢水腫、夜間呼吸急促等症狀,須及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