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江岷欽

當兒少成為俄烏戰爭的武器

image
(圖/路透)

 在殘酷的俄烏戰爭裡,無人機、網攻與能源戰已不足為奇。9月4日,《紐約時報》揭露戰爭中一種最令人震驚的新型態武器:兒少武器化。未成年的兒少正被雙方制度化操控,成為廉價、過用即丟的破壞工具。這不是附帶損害,而是蓄意的武器化。

 2023年,俄羅斯少年索羅夫尤夫接到匿名指令,潛入新西伯利亞軍工廠,企圖焚燒一架轟炸機。雖僅點燃草叢拍假畫面,他仍被捕並判刑8年,夢想的汽修店成了牢獄陰影。

 然而,這並非孤例。俄烏雙方安全機構皆利用未成年執行縱火、爆炸與情報蒐集。Telegram、遊戲聊天室,甚至學校廁所張貼的QR code都成徵募入口。任務被「遊戲化」包裝:拍攝警車就能領錢,彷彿現實版「寶可夢GO」。更黑暗的是勒索:烏克蘭少女因私密照被迫成為破壞者。許多青少年在不知情下成為「代理間諜」,甚至被僱主遠程引爆滅口。

 《紐時》的調查揭示驚人的對稱性:其一、俄方對烏兒少:訓練縱火、爆炸,甚至逼迫塗鴉反猶標語;其二、烏方對俄兒少:少年點燃直升機與鐵路,甚至在線上遊戲學習炸藥配方。

 2024以來烏克蘭已逮捕175名涉案未成年,最小僅12歲;俄國人權組織估計同類案件逾百起。數字背後,是整整一代人被摧毀的青春。

 雖然這種「兒少武器化」明顯違背《日內瓦公約》與《兒童權利公約》,但在混合戰中責任被切割模糊。切割責任的方式包括:一、國家否認:「這只是Telegram的匿名行為」,難以追責;二、未成年身分矛盾:既是加害人也是受害者,司法難以定位;三、成本轉嫁:成人決策者將風險外包給孩子,形成最殘酷的套利。

 兒少武器化不僅是軍事現實,更是文明崩壞。塔西佗曾言:「他們創造一片荒蕪,卻稱之為和平。」今日的荒蕪,不僅是廢墟,更是少年世代的尊嚴與希望。

 這種現象至少帶來三層斷裂:其一、社會信任破裂:兒少被視為可疑間諜,不再只是未來公民;其二、暴力內化:孩子習得用火與炸藥回應現實,失去法律與對話的想像;其三、制度合法性受損:當國家默許甚至操縱兒少,國際法與民主秩序淪為空殼。

 俄烏戰爭中的兒少操控提醒我們,混合戰的最低成本,往往是人性的最高代價。當未成年被視為「用過即丟的間諜」或「可替換的武器」,整個社會的未來已被抵押。

 文明的真正考驗,不在無人機或飛彈的數量,而在我們能否守住最基本的倫理界線。倘若連兒少都成為籌碼,即便戰爭停火,和平也將建立在廢墟與破碎的青春之上。(作者為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