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 潘罡

國慶主視覺貼近藝術

社會觀察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今年雙十節的主視覺設計曝光後,引發各界熱切討論,負評力道之大,加上不少設計業者抨擊嘲弄,引發立法院長韓國瑜親上火線說明。其中立法委員許智傑諷刺韓國瑜「美學要再加油」,堪稱概括總結了相關負面看法。只是許智傑根本不知道,如果從美學以及藝術角度來看,今年國慶主視覺設計反而是最成功的一次藝術創作。

 一般人對設計的看法,大抵上不脫整齊、悅目、對稱、甜美之類的標準,但這些標準都屬於單純的美感(sense of beauty),美學研究稱這些標準為「平均美」。

 設計也源於藝術,而藝術的審美起源與目的都指向「創造性想像」,愈能激發多樣性的詮釋與看法,反而是愈成功的藝術。從美學視角來看,藝術另一深層內涵與價值是要追求「獨特美」與「個性美」,這樣的創作才有更大機會通過不同文化與時代考驗,歷久彌新成為「經典」。

 當代設計業起源的德國包浩斯,在一個世紀之前也有過類似的路線之爭,也就是設計究竟要更趨近限量生產的「手工藝」?或是大量工業生產的「商品」?前者比較能維持藝術的個性美與獨特美,而工業生產基於大量快速產製與開模,只能採用相對簡單的藝術元素。

 最後包浩斯領導人物葛羅彼亞斯拍板定案後者,工業生產的大量商品讓大眾很快且平價獲得以往他們生活中匱乏的「美感」,但也宰制了大眾審美品味,讓他們習於單純、甜美、雅緻的「平均美」,面對個性美、獨特美的藝術作品,愈來愈無法激發主動介入欣賞的「創造性想像」。

 因此就美學角度來看,本屆雙十主視覺設計無疑更趨近藝術創作,包括它粗糙的粉刷筆觸、較不對稱的線條走向與迥異於以往的色彩運用,反抗了設計業最常見的「平均美」,而且最大貢獻就在於激發多樣的想像,各種評價正反不一、紛陳的描述與聯想,恰好印證了它的審美價值。它沒有固守於單純的美感,或許根本就不美,但無疑的,它比較趨近藝術。

 因為,對當代藝術界而言,美感並不是核心價值,它只是眾多價值之一,甚至不是主要的價值。單純的美感很難支撐持久的「創造性想像」,容易引發審美疲乏。

 在美感之外,藝術還想激發反思、反叛、荒誕、虛無以及崇高等多樣感性經驗,最怕無法衝擊欣賞者固化的腦袋與思維。從這角度來看,韓國瑜院長顯然比許智傑委員更懂美學與藝術。(作者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學系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