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李蕾

硬實力耀眼 軟實力才永恆

焦點評論

image
(圖/新華社)

 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坦克轟鳴、飛彈林立。中國大陸再次以閱兵大秀「硬實力」,向世界傳遞國力自信。然而,真正令人關注的,或許並非出現在鏡頭前的鋼鐵洪流,而是隱而不見的戰場——網路、航天與信息作戰。當今世界的競爭,不再只是比拚火力,更在於誰能掌握數據、控制輿論、主導科技規則。這些「無形武器」才是未來戰場上決勝的關鍵。

 此次閱兵,整齊劃一的步伐、精準無誤的隊列,固然彰顯了軍隊紀律與毅力,也折射出大陸社會對秩序與集體意志的追求。每個標準化的動作背後,是國家機器龐大的組織能力與嚴格訓練。然而,精神與意志的展示,若不能轉化為面對複雜國際局勢的智慧,終究只是一場華麗的表演。

 閱兵亦是一場歷史話語權的角力。大陸將9月3日定為「抗戰勝利日」,在全球舞台強調自己作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者的重要角色。然而,在過去幾個月的抗戰紀念回顧活動中鮮少提及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甚至刻意淡化其他抗戰力量的貢獻。這種「選擇性記憶」雖能服務於共產黨的政權合法性,卻難以真正凝聚歷史共識。要在國際社會爭取話語權,大陸首先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歷史,唯有如此,國際社會才會信服其道德立場。

 閱兵同時也是對內的公關活動。透過盛大儀式凝聚民族自豪感,塑造國家強盛的形象。然而,對大陸廣大民眾而言,最切身的並非航母下水或飛彈升空,而是房價、就業與經濟增長。在經濟增速放緩、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閱兵雖能短暫激發愛國情緒,卻難以化解深層的社會焦慮。這正是共產黨現在最急於解決的問題。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在展示軍力的同時,也在推銷一套「中國方案」。不久前,在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上,北京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意圖以另一種制度選擇挑戰西方主導的秩序。閱兵背後傳遞的信息是:大陸不僅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更要在國際舞台上提供「另一條道路」。然而,肌肉只能震懾,不能真正的吸引。真正決定一國影響力的,最終是文化與價值觀。

 中國歷史中不乏值得世界借鑑的智慧——「天人合一」強調與自然共生,「天下為公」倡導共同治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呼喚相互尊重。如果大陸能將這些理念轉化為現代全球治理的價值資產,則有望在國際舞台塑造出可信、可親、可敬的形象。因為——硬實力很耀眼,但是軟實力才永恆。

 當大陸展示的是鋼鐵與紀律,台灣則或許能展現一種更柔性的文化力量,提供另一種讓世界理解中華文明的窗口。只是台灣有意識到自己的重要資產嗎?

 閱兵是一場展示,但更是一份考題。大陸已證明自己有能力鍛造鋼鐵之師,接下來,能否以文化軟實力,說服世界接受「中國的選擇」。只有當強大的軍事後盾與普世價值願景相結合,大陸才能真正完成從「大國」到「強國」的轉型。閱兵的煙火終將散去,而真正的勝負挑戰,才剛剛開始。(作者為國際傳播品牌戰略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