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部揭牌 李洋的考驗

成立運動部是賴總統選前的體育運動重要政見之一,歷經1年多之後終於在9日的「國民體育日」掛牌,並邀請拿下兩屆奧運金牌的羽球名將李洋擔任首任部長,獲封史上最年輕部長。畢竟能連兩屆拿下奧運金牌的運動員是空前的成就,李部長是選手出身,形象清新,但長遠來看,運動部是否能回應社會的期待才是重點,針對此,首任部長需克服兩大議題才能凸顯新格局。
首先,李洋部長會成為橡皮圖章或展現個人意志?運動界普遍認同「一個好選手不一定是個好教練」,同樣的道理,一個頂尖運動員是不是一個優秀的行政官也是未知數,比較可以接近的共識應該是需要經過一番行政歷練。同樣的邏輯可以換到不同的場景,一所大學會給一個年輕的教授擔任校長嗎?
很明顯地,執政黨期望有五環金牌光環加持的年輕部長在輿論上取得好感,未來在立法院也會享有蜜月期,但運動界期待的首任部長是需要再學習或是能端出新牛肉,可能有待時間觀察。另外,輔佐的重要成員都是體育界的前輩,在講求倫理及輩分的運動界,新科部長能否展現個人意志是一大挑戰。
二、打破預算分配的決策思維。行政部門施政需要仰賴生態系成員的協助,以運動事務而言,包括各級學校、地方政府及運動特定團體,如運動協會等。
傳統以來,體育行政部門以補助方式挹注各種賽事辦理、運動場館興建或活動推廣等,原本是期待這些補助能當火種,讓申請補助單位找出自償機制並邁向永續發展,但往往因缺乏事前規畫、徒具形式的輔導及事後管考機制,使得許多補助方案形成萬年的社福式救濟,只要沒補助,就無以為繼,甚至形成爛尾樓,如新竹棒球場。
而且,民意代表為表達對於運動事務的關心與支持,也會爭取相關預算,甚至造成不當的行政干擾或排擠預算的運用。李部長能否打破既有官僚體系的決策思維,看緊納稅人的荷包,甚至擴大效益是另一挑戰。
為使運動部上路順利,賴政府邀請李洋教授擔任部長,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很大用意是減少與立法體系的摩擦與衝突,以及爭取輿論的好感,某種程度扮演「防火牆」的角色,甚至可說是消費優秀運動員了。而李部長是圈內人,能否在行政專業作為與人情倫理之間拿捏是一大考驗,否則橡皮圖章的標籤將如影隨形。
同時,體育署升格之後必須打破既有官僚體系資源的分配機制,提出更具效能的行政作業機制,才有機會開創新局面,否則最後仍是淪為消化預算。李部長能否突破「人」與「事」兩大考驗,只有時間能夠證明。(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運動科學系教授兼運動事業及政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