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社論/別吵了,先搶救人命吧!

image
中國時報社論

 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23日發生溢流,造成光復鄉發生嚴重災情,截至24日下午,已釀成死亡9人、受傷32人、失聯17人,是近年來人命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天然災害。目前災情仍在持續,當地人民的身家性命仍陷在高度危險中,此時此刻,無論中央與地方彼此間有多少不滿,都必須立刻放下爭議,把搶救人命及安置善後的工作擺在第一。而身兼民進黨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在24日的民進黨中常會指示救災優先,原訂進行的選對會暫停,賴清德周末的地方黨務巡迴座談也將暫停。

專注大罷免 錯失良機

 據了解,早在7月26日透過衛星影像觀測發現,因颱風影響山區,該堰塞湖附近土石崩落阻礙河道產生,農業部旋即進行評估。但當時認為,聚落高程距離河床面還有一段高差,對下游聚落應無立即危險。

 7月26日是什麼日子?很多人應該記憶猶新,那是民進黨爭取「大罷免大成功」的投票日,老實說,在那個當口,中央能有多少心思放在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問題上,確實讓人難有期待。

 8月13日立法院協商《丹娜絲颱風及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草案》時,出身花蓮的立委傅崐萁即代表國民黨團提出附帶決議,要求將花蓮堰塞湖工程納入重建條例,並請行政院督導工程會、農業部和經濟部等單位,擬定相關措施。不過,當時,農業部認為堰塞湖水位距離溢堤還有50公尺,「並無立即危險」,因此否決了上述附帶決議。

 8月22日,同樣出身花蓮的立委鄭天財就馬太鞍溪堰塞湖問題與中央進行協調會,因為當時已發現堰塞湖壩體是崩塌土石,非常擔心潰壩危險,而農業部林業署也評估堰塞湖將於10月初溢流,因此他請行政院加強、加速督導各機關評估開挖溢洪道等工程,必要時調用軍方設備及資源進行開挖工程。

 據鄭天財指出,行政院沒有採納他的建議,僅決定由水利署清淤,然而,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問題根本不是清淤能解決的。地方認為中央未能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才會讓堰塞湖溢流一發不可收拾。而8月22日又是什麼日子?大罷免大成功第2波投票日的前一天!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民進黨政府認為,農業部在9月22日上午7時就要求花蓮縣政府即刻撤離居民,且當時林保署已公告「紅色警戒」,就是因為花蓮縣政府沒有嚴格執行強制撤離措施,才會造成這麼慘重的傷亡。所以關鍵是地方警覺性不足。

中央與地方 難辭其咎

 24日前往災區的行政院長卓榮泰指責地方「撤離計畫有瑕疵」,傅崐萁回批,行政院推諉責任,「只出一張嘴」,雙方兩度大吵,最後卓揆竟氣到直接走人,而隨行的綠委沈伯洋則繼續和花蓮民代互相大罵。就在雙方舌劍唇槍甚至不歡而散的當下,災後的花蓮光復鄉宛如戰場般滿目瘡痍,街道上滿是泥漿、車輛翻覆甚至互相撞擊毀損,停水停電,災民悲慟無助。

 專家學者認為,這次洪災有兩大誤區,第一是中央的預測模型失準,以為只會產生溢流,卻沒有預料到河川有多處潰堤,瞬間大水急速灌入市區產生爆炸般的洪流。第二是地方進行撤離和疏散,卻又依據預測,認為沒有那麼嚴重,因而造成卓榮泰所說的「撤離瑕疵」。由此看來,中央與地方確實都有必須改進的地方。

 當然,老實說,若不是地方提早撤離了8千多位民眾,後果恐怕更為嚴重。而中央也謹記之前丹娜絲颱風的教訓,很快成立「前進協調所」,協助地方重建,盡速恢復居民生活;副總統蕭美琴和卓榮泰都很快來到災區視察,國防部指派國軍投入救災,各界也快速發起多項捐贈物資的行動,從中央到地方乃至於整個社會,動員的情況有明顯進步,這是從過往經驗中學習到的應變措施。

 比較遺憾的是當場拂袖而去的卓揆,俗話說宰相肚裡好撐船,身為中央行政首長,實在不必在那個人心惶惶的當下,與地方計較。無論藍綠,這個時候都應該把所有的心思和力氣拿來救災與善後,互相指責的口水之爭,就大可不必了。

 更重要的是,須針對全台88個有紀錄的堰塞湖,進行全面體檢,並及時採取必要措施,將堰塞湖潰決的危險與衝擊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