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我們都是花蓮人 同島一命是責任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光復鄉瞬成泥海,災民在泥流裡尋親,悲鳴不止。中央與地方本應同心救災,卓榮泰院長先與藍委傅崐萁勘災爭執拂袖而去,隔日賴清德總統親臨,近在咫尺寧可電話聯繫徐榛蔚縣長,不願當面商議,是最諷刺救災畫面。「此刻我們都是花蓮人」、「同島一命」不是口號,而是責任!
救援節奏慢 政治干擾
災後多日,卓揆高喊「我們都是花蓮人」,呼籲團結,並感嘆「一句話或一個畫面常被無謂地擴大解釋」。然而問題不在媒體,而在行動。是誰不團結?不就是卓揆爭執後拂袖而去?不就是總統寧願打電話也不面對徐縣長?當最高層級心有怨懟,如何要求基層齊心?很難想像中央與地方在台糖糖廠分設前進指揮與協調據點,相距僅300公尺卻壁壘分明。只見災民滿身泥水,迄今每天兩方記者會依然各開各的。第一線救難人員焦急詢問:「到底誰說了算?」連便當分配也多頭馬車拖慢時程,救援節奏明顯被政治干擾。
救災工作邁入第7天,光復鄉街道仍塞滿淤泥、廢棄物,災民抱怨連連,直批政府救災比民間人士慢太多了。值得欣慰的是,多頭馬車現象稍有改善,卓榮泰、傅崐萁與徐榛蔚28日再次同框協調救災,卓揆這回未動氣、傅也公開表示「謝謝中央協助」。此畫面說明面對重大天災,唯有中央與地方緊密分工,救災效率才能落實。
台灣還是有最美麗的風景,泥洪未淹沒台灣的良善。教師節連假數以萬計「鏟子超人」自備工具、自費奔赴光復鄉;台鐵加開班次,月台擠滿熱情志工,即便調度不順,他們仍一戶戶鏟泥、逐間清淤,這些無披風英雄促成合作救災,外媒驚訝之餘競相報導。民間動員救災固然值得敬佩,但並非意味政府可藉此卸責,更應加速整合救災行動,才不致辜負鏟子超人義行。
災難綻放生命的火光,更令人動容。6歲女童小沂在姑丈公與姑婆捨命托舉下倖存,黑暗裡與老鼠作伴一天一夜,虛弱喊出「我在這裡」,讓搜救人員淚崩。災難照亮平凡人壯烈胸懷,也照出政治人物狹隘心胸。賴總統應放下大罷免大失敗恩怨,與其在災區特別介紹想選花蓮縣長的綠委沈伯洋,何不對連日奔波救災的傅崐萁夫妻表達慰勉之意,展現總統高度?
檢視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災難並非突然。7月堰塞湖成形,專家示警;8月風雨再襲,湖體擴張,地方屢提整治。中央多以「監測即可」回應,農業部甚至稱「無潰堤危險」。如今潰決,已證怠惰與誤判。更荒謬者,綠委立院黨團群組竟討論要對花蓮縣政府釋出「殺傷力消息」,並要將「潰堤」改為「溢流」。
官員忙修辭 麻木不仁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造成重大傷亡,還有人失聯,家園復原遙遙無期,令人驚嘆的是農業部長陳駿季迄今還在說文解字,硬拗「潰壩就是溢流的結果」,刻意模糊專業、淡化中央的責任。潰壩是結構崩解,溢流是水漫堤頂,兩者差異分明。混為一談,不只侮辱專業,更踐踏災民血淚。慰問及救助金只是杯水車薪,難以安撫災民悲慟。尤其當家屬河畔尋親時,官員卻忙著修辭,豈非麻木不仁?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大陸四川汶川唐家山堰塞湖10日內開導流道,避免潰決。堰塞湖不是陌生難題,關鍵是果斷與超前部署。相較之下,我們在監測、演算、封控與疏散上的拖延,正是此次釀災的主要因素。台灣並非做不到,921大地震後九份二山堰塞湖成形,1個月內完成臨時溢洪道,成功避險。26年後的馬太鞍溪卻陷入遲疑與卸責,這不只專業退步,更是治理裂隙。
制度被政治爭執啃蝕,是時候痛下決心補破網。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展現令人敬畏的大自然力量,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已示警,湖體仍存巨量水量,最怕「管湧」侵蝕,小洞變大洞,晴空也會再垮,若泥流再發,下游恐於1小時內受到衝擊。
我們都是花蓮人、更是光復人。中央若不能統合資源、建立防災與救災制度,再多標語都是蒼白。台灣是個小小多山的地形,天災無可避免,當下一次災難來臨,應被聽見的是機具與警報的節拍,而非麥克風與政客的噪音。人民要的不是話術,而是行動,請收起政治攻防口水、把救災擺最前面,才是對花蓮人最真誠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