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3朱玉昌

黃仁勳棋局下的科技生態重塑

智庫論壇/專欄

image
(圖/美聯社)

 短短數天內,輝達(NVIDIA)與其掌舵人黃仁勳連續拋出兩大重估市場與產業格局的決策,一是以現金每股23.28美元,總額50億美元買入英特爾(Intel)普通股,約定跨越多代產品週期,共同研發資料中心與個人電腦專用晶片合作案;二是與OpenAI建立「戰略夥伴」框架,計畫部署至少10吉瓦(WG)的輝達電力供應系統,並分階段投入最高達1000億美元支援其模型訓練與推論的需求。

 若純看金額,絕對是一項驚人的資本操作,但放在9月26日黃仁勳接受BG2 Podcast比爾.葛利與布拉德.格斯特納兩人的專訪來理解,更能看見一套完整的戰略思維,黃仁勳不是單純投資,而是把資本化為算力保證,藉由縱向共設計(Vertical Co-Design)塑造其生態優勢。

 首先輝達在9月18日宣布入股英特爾,這不僅為財務持股,也是實質技術綁定。雙方計劃在多代產品中,以輝達NVLink與RTX GPU chiplet技術為核心,建構CPU與GPU共設計平台。這意味輝達不僅鞏固GPU優勢,也跨入傳統由x86主導的CPU生態,取得跨平台整合話語權,以此降低摩擦、提升效率。這筆投資同時為英特爾帶來轉型契機,讓它在資料中心與個人電腦市場裡重新找回突破口。

 四天之後(9/22),輝達又與OpenAI簽署合作意向書,目標在未來數年內逐步部署至少10吉瓦輝達電力供應系統。首批1吉瓦建置,定於明年(2026)下半年啟動,總投入可能推升至1000億美元規模。這既是算力承諾,也是對未來AI工業化需求的提前鎖定。以推理(inference)為核心的計算,將以非線性爆衝速度增長,而輝達正是透過此舉,確保自己在全球最重要的算力需求來源中,占據主導地位。

 這些動作,從黃仁勳訪談闡述中,可以清晰串聯其背後邏輯。他先提出一個顛覆性觀點,說「通用計算已死」。CPU為核心的摩爾定律時代已經走到盡頭,取而代之的是GPU驅動的加速計算與AI計算。他指出,這是一個不可逆的替代過程,規模可達數兆美元,猶如煤油燈被電力取代。而生成式AI等全新應用,則在這個替代基礎上疊加新需求,形成兩股力量疊加的市場炸裂。

 更重要的是,他強調「三重指數增長」,包括驅動模型初始學習的「預訓練」(pre-training),不斷修煉直到完全正確的「後訓練」(post-training),以及從單次回答演進到需反覆計算、驗證與最佳化的「推論」(inference)。這三重指數曲線疊加,用戶數再同步指數級增長,便構成了外界尚未充分理解的「十億倍需求引擎」。黃仁勳判斷,算力需求將遠超預期,這正是輝達提前佈局的原因。

 黃仁勳還道出一個冷峻的經濟邏輯,即使競爭對手提供免費晶片,客戶也未必採用。因為資料中心的瓶頸在於有限的電力與固定成本。輝達的Blackwell系統相較前代Hopper性能提升30倍,這代表著同樣的2000兆瓦電力,能創造30倍以上的收益。相較之下,免費的次級產品反而隱含巨大機會成本。這種邏輯,將輝達的優勢轉化為市場結構性壟斷。

 在宏觀層面,他估算AI有望為全球GDP帶來高達10兆美元的新增價值,相當於「再造一個德國」。支撐這一價值的AI工廠基礎設施,年資本支出可達5兆美元,凸顯這是一場堪比工業革命的經濟典範轉移。

 在地緣政治上,黃仁勳未呼應美國主流的技術封鎖論。他主張競爭而非封鎖,認為將輝達排除在中國市場之外,等同拱手讓出舞台,反而扶植本土競爭者。他強調,美國的創新體系與人才足以支撐全球性競爭,應透過市場滲透而非自我設限來維持優勢。

 在這場快速成形的競賽中,黃仁勳試圖將算力從單純產品,轉化為全球科技秩序中的「戰略資產」。其目的不只是讓輝達保持領先,而是改寫整個科技版圖,讓未來的運算規則與產業秩序,都必須在他所設計的框架中運行。(作者為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