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君哲學式勝利
時評

台美關貿談判周折大半年,結局雖未定案,但現在已能理解為何賴政府把領銜談判的重責交給鄭麗君。因為,哲學系畢業的她擅以哲學式語言對結果進行重構、美化乃至合理化;比起經貿專家,哲學家更能執行賴政府的宣傳治國邏輯。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表示,目前正遊說台灣達成「晶片五五分」,即美台各生產一半晶片。神奇的是,「五五分」經鄭麗君潤飾後,變成:我方擬在美國建立台灣模式產業聚落,由美方提供土地、水、電,在美國打造半導體供應鏈。
乍聽下,彷彿是台灣要把美國納入供應鏈的一環,促成台美共同打造民主供應鏈。但其實就本質而論,盧特尼克與鄭麗君講的其實是同一件事,差別僅在於,盧特尼克講的是結果,鄭麗君談的是過程,但迴避護國神山群可能被腰斬成半屏山的最終命運。
可以預料,一旦談判不盡人意,鄭麗君將繼續透過語言重構,把「失敗」轉化為「深思熟慮的犧牲」;用康德式的語言說,「我們不是失去了什麼,而是選擇了保留更重要的東西」。又或是複製「暫時性稅率」的偷換概念模式,將談判失敗導入「長期不確定」的模糊性,彷彿勝利仍等著我們。
如果輿論反彈太大,紙包不住火,則可採用後現代哲學修辭進行價值顛覆,反問國人什麼才是國家利益?把焦點從「輸了什麼」變成「我們真的想要那種勝利嗎?」
哲學式的聲明,手法高明但讓人滿腹狐疑,內容詭異卻難以反駁。在此情境,談判好壞已非重點,重點是如何轉移輿論的注意。說到這,就不得不佩服賴清德欽定哲學家主責談判的選擇,還真是高瞻遠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