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多瓦小國求生記
資深媒體人專欄

1周前,摩爾多瓦總統桑杜領導的親歐盟政黨「行動團結黨」(PAS)在議會選舉中擊敗了其主要親俄對手,贏得了超過50%的選票,這場選舉被視為該國未來走向的關鍵。
在歐洲的版圖上,摩爾多瓦幾乎是個被忽略的名字。它沒有波羅的海三小國那般醒目的歷史,也沒有如烏克蘭般龐大的疆域與人口。這個僅有350多萬人口的東歐小國,卻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被迫成為地緣政治的前線。摩爾多瓦的處境,正是一則關於小國如何在大國夾縫中掙扎求生的故事。
摩爾多瓦的命運自古便與大國糾纏。它曾屬於羅馬尼亞,二戰時被割讓給蘇聯,1991年獨立後,國土東部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在俄羅斯支持下分離,成為長期無法解決的「凍結衝突」。至今,俄軍仍駐紮在那裡。
摩爾多瓦的國內政治也反射在其地緣位置上。親歐與親俄,長期搖擺不定。克里姆林宮方面則一直對摩爾多瓦採取「以俄制俄」策略,透過親俄精英統治摩爾多瓦,直到2020年親歐的桑杜總統上台,摩爾多瓦才出現較明確的親歐立場。但此一選擇並非來自浪漫的理想,而是出於現實的生存本能。
2022年初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對摩爾多瓦無異於當頭棒喝。若俄軍占領烏南敖德薩,下一個目標可能就是摩爾多瓦。現實讓摩爾多瓦人意識到中立並非護身符,更無法抵擋大國的野心,於是選擇加速向歐盟靠攏,並在2022年申請加入歐盟,把國家前途與歐洲的未來綁在一起。
然而,摩爾多瓦通向西方之路並不平坦。俄羅斯在摩爾多瓦境內發動資訊戰、能源壓迫、收買選票,甚至以恐嚇方式干擾海外投票。對克里姆林宮而言,摩爾多瓦一旦成功入歐,不只是失去一個勢力範圍,更是其「後蘇聯秩序」的瓦解。
對於歐盟,摩爾多瓦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便成為歐洲東翼最脆弱的腹地。若摩爾多瓦倒下,歐盟的東部防線將被撕裂。更重要的是,摩爾多瓦的民主選擇是歐盟的試金石:歐洲能否在俄羅斯門口,守護住一個選擇走向民主與自由的小國?摩爾多瓦不只是申請加入歐盟的候選國,若歐盟無法給予實質支持,讓她淪為「永遠的候選國」,不啻將削弱歐盟的可信度,也動搖其他東歐國家的信心。另一方面,摩爾多瓦的困境顯而易見:經濟結構脆弱;能源依賴外援;境內有俄軍長駐;社會分裂,仍有部分選民親俄。但在這些不利條件下,摩爾多瓦依然選擇傾向西方。
這是一個小國的求生記。它告訴我們,小國無法置身事外,地緣政治不會因其渺小而放過她。摩爾多瓦的選擇,既是對未來的賭注,也是對恐懼的反抗。
當烏克蘭浴血抵抗、喬治亞民眾走上街頭爭取歐盟旗幟時,摩爾多瓦的故事便不再孤立。這些東歐邊陲國家共同面對的,不只是自身命運,而是整個歐洲安全架構的未來。摩爾多瓦或許是歐洲最貧窮的小國,但她的選擇提醒我們,在大國的衝突縫隙中,小國也能以意志與勇氣,為生存與自由找到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