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鬥問題浮現 國民黨難獲認同
-185837.jpg)
國民黨常被批評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如今連辦個黨主席選舉政見會都可以吵到不可開交,最後不管誰勝出,恐怕都已遍體鱗傷,選後難以彌補選舉過程中的裂痕。國民黨始終學不會團結,總是期待用批判他人來成就自己,這讓黨員心寒,的確每位候選人都有缺點,但選黨主席不是要選出一位完美的聖人,重要是候選人的缺點是否會對黨主席的任務造成致命打擊。
隨著國民黨主席選舉投票日迫近,負面選舉手法也越演越烈,前立委鄭麗文遭爆擔任立委期間欠繳公職分攤金,而前台北市長郝龍斌雖因花蓮勘災取消參加辯論會,卻又被爆出在宜蘭與黨代表餐敘。另外,立委羅智強與鄭麗文再因辯論會是否該繼續辦下去隔空交鋒,3名主要候選人彼此火花不斷,內鬥問題浮現,殺得刀刀見骨。張亞中更不時質疑幾位主要候選人的政見,這種亂局只會讓外界對候選人的格調搖頭,更難得到中間選民的認同。
目前看來,各候選人之中,鄭麗文似乎是被批評最多的,當然這也顯示出目前她的高支持度,但最後是否叫好不叫座仍有待觀察;其次,黨意與民意終究是有落差的,一般民意屬意的人選和黨員青睞的對象可能不同。而當鄭麗文提出當選後將恢復黃復興黨部的政見,普遍得到基層軍系支持時,仍有高階軍系支持郝龍斌,足見恢復黃復興黨部與否,在軍系中都有不同的看法。
再者,整個選舉的過程中有沒有刻意打壓某人?或替某人量身訂作?外界都睜大眼睛在看,黨部的動作若有不公,容易引來紛爭,也會影響新主席的公信力,黨部不可不慎。
選舉過程難免激情,但候選人競選期間開的支票、對藍白合的表態、對國民黨的革新,未來都必須落實,而對同志的批評或爆料,當選後要如何團結內部,不只候選人要慎思,站台的、抬轎的人也都要想清楚。
黨主席的條件有很多,其中個性、風度、能力及穩定度,人民及黨員可以從各候選人的公開發言、媒體訪談、政見說明會和辯論,以及應對批評的作法中得到基本的判斷。當面對被排除或未被邀請參加辯論會時採取什麼作法,可看出候選人的成熟度;而不管什麼原因,迴避政見發表會都不是好辦法。候選人能否讓黨內外覺得「能當領導者」、「值得信任」、能帶給國民黨新風貌等也都是重點。
在大罷免後好不容易重振聲勢的國民黨,這次的黨主席選舉,中國大陸和國際間都在關注,這不只是世代的選擇,更是一場兩岸路線、政黨理念與如何重返執政的選擇。國民黨上下都應展現泱泱大黨的氣度,而不是讓人覺得國民黨又犯老毛病了!(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